晚秋夜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秋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而且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沉思和感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2. 诗歌内容

  • 明月与孤独:首联“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月夜景象,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广阔的天空中,寂静无声,营造出一种空旷、幽远的感觉。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诗人独自站立,似乎在思念着什么或在默默祈祷。
  • 秋日景致:颔联“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通过描绘菊花凋零和梧桐落叶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这种景物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无奈,也增添了诗句的情感深度。
  • 季节感:尾联“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通过塞鸿和邻居鸡鸣的时序变换来体现时间的流逝,加深了秋天的寂寥感。同时,“夜永”二字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孤寂和无边的思考。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流畅、清新,给人以雅俗共赏的感觉。它简洁明了,却又不失深意,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通俗性和雅俗共赏的特点。
  • 意象使用:诗中大量运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明月、秋菊、寒井、塞鸿等,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诗人成功地抒发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和思索。
  1. 情感表达
  • 孤独寂寞:诗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孤独和寂寞的体验。他站在广阔无垠的月色之下,看着那些随风飘落的花瓣和落叶,不禁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 对离别的沉思:尾联“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透露出诗人对于离愁别绪的深深体会。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任凭凉风习习吹过,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绪和对往昔的回忆。
  1. 文化价值
  • 审美情趣:《晚秋夜》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这首诗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难得的佳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审美典范。
  • 历史地位: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历代学者对其评价甚高。苏轼曾称其为“轻元白俗”的代表之作。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而且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情抒发,白居易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忧伤的秋夜场景,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