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禹锡白太守行

吏满六百石,昔贤辄去之。
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罢归。
我秩讶已多,我归惭已迟。
犹胜尘土下,终老无休期。
卧乞百日告,起吟五篇诗。
朝与府吏别,暮与州民辞。
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
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为郡已周岁,半岁罹旱饥。
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
何乃老与幼,泣别尽沾衣。
下惭苏人泪,上愧刘君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刘禹锡白太守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吏满六百石,昔贤辄去之。
    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罢归。
    我秩讶已多,我归渐已迟。
    犹胜尘土下,终老无休期。
    卧乞百日告,起吟五篇诗。
    朝与府吏别,暮与州民辞。
    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
    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为郡已周岁,半岁罹旱饥。
    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
    何乃老与幼,泣别尽沾衣。
    下惭苏人泪,上愧刘君辞。

  2. 诗歌赏析

  • 抒发离愁:诗中通过对“府吏”“州民”的分别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不舍和对百姓的同情。
  • 反映时事:诗中提到的“半岁罹旱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 艺术手法: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的感慨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1. 创作背景
  •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在任苏州刺使期间,目睹了百姓因旱灾而生活困苦,因此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哀叹和对百姓的关怀。
  1. 名家评价
  • 清代学者吴乔评价这首诗说:“此诗言外意,意内语,真绝唱也。”这表明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成就被后世广泛赞誉。
  1. 文化意义
  • 作为唐代文人的作品,《答刘禹锡白太守行》不仅展示了白居易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心态。这首诗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唐代文学的宝贵资料。

白居易的《答刘禹锡白太守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唐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