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

扫榻相逢宿,论诗旧梵宫。
磬声迎鼓尽,月色过山穷。
庭簇安禅草,窗飞带火虫。
一宵何惜别,回首隔秋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冷朝阳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作描绘了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时的情景,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高僧的深夜对话以及寺庙中清幽宁静的氛围。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冷朝阳(约780年—846年),字明仲,唐代诗人。他出身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的一个官宦家庭,其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对佛法的向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哲理性。
  • 代宗大历四年,冷朝阳登进士第,但并未立即授官,而是归乡省亲,并受到当时多位诗人的赠诗鼓励,后因德宗兴元初任太子正字等职务。
  • 冷朝阳的诗歌以写景见长,尤其擅长五律诗体,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好评,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可能是在德宗兴元年间,也就是大约公元780年至785年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冷朝阳已经结束了仕途生涯,选择回归田园生活,同时也可能是为了与空上人的友谊而相聚。
  • 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相对闭塞且不易远行,因此诗人与高僧能在华严寺共度佳节,成为一次难得的相聚。
  1. 诗歌内容
  • “扫榻相逢宿”描绘了诗人为接待朋友而打扫床榻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友人的尊重。
  • “论诗旧梵宫”则表现了二人在华严寺内讨论诗文、交流思想的情形,反映了僧人的学识与诗人的文化素养相得益彰。
  • “磬声迎鼓尽,月色过山穷”两句则通过磬声和月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禅院之中。
  • 最后两句“一宵何惜别,回首隔秋风”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相聚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尽管分别在即,但彼此间的情谊如同秋天的风一般难以割舍。

《中秋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文化的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鉴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风采,也能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这首诗作为冷朝阳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