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烟沙尽日昏,战馀烧罢闭重门。
新成剑戟皆农器,旧着衣裳尽血痕。
卷地朔风吹白骨,柱天青气泣幽魂。
自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
兵后寻边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兵后寻边三首》是唐朝诗人李山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战后残破景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个人造成的创伤,并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忧虑与悲愤。在分析这首作品之前,先简要介绍其背景:
创作背景:《兵后寻边三首》作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战火之中。李山甫作为一位官员,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因此写下了这组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作品原文:千里烟沙尽日昏,战余烧罢闭重门。新成剑戟皆农器,旧著衣裳尽血痕。卷地朔风吹白骨,柱天青气泣幽魂。自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剑戟远腥凝血在,山河先暗阵云来。角声恶杀悲于哭,鼓势争强怒若雷。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风怒边沙迸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将军对阵谁教入,战士辞营不道归。新血溅红黏蔓草,旧骸堆白映寒晖。胸中纵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
《兵后寻边三首》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李山甫个人情感、时代背景和艺术成就的综合体现。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和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