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四皓庙

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
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
龙楼曾作客,鹤氅不为臣。
独有千年后,青青庙木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四皓庙》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少时有诗名,曾走访成名诗人姚合,得姚合赏识。宣宗大中八年(854),李频登进士第,后历任多个官职,官至建州刺史。
  • 诗歌成就:李频的诗歌长于近体,工于炼句,但稍显雕琢。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尤其是《过四皓庙》在后世影响较大。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青青庙木春。
  • 译文解释:这首诗通过描述四皓庙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悟。
  1. 创作背景
  • 时间与事件:李频创作此诗的时间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可能是在他担任官职或者游览四皓庙时所感而发。诗中提到“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反映了唐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
  • 情感寄托:通过对四皓庙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1. 艺术特色
  • 主题表达:李频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现在和过去,诗人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变迁。
  • 修辞手法:整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龙楼”、“鹤氅”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过四皓庙》作为唐代李频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其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韵味,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励着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