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是一首唐代诗歌,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的天宝年间,即公元742年至756年之间。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画卷。
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
赏菊登高赋新诗。
慈恩寺里浮屠塔,
俯瞰江山美景奇。
诗的第一句“九月九日重阳节”,点明了时间与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登高望远,赏菊饮酒,以示庆祝。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第二句“赏菊登高赋新诗”描述了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活动。他们不仅欣赏菊花的美丽,还创作新的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里的“赋新诗”是指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创作的诗歌。
第三句“慈恩寺里浮屠塔”,具体到了诗中的地点——慈恩寺。慈恩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长安城内。在这里,诗人登上了一座佛塔,俯瞰着周围的山川和风景。
最后一句“俯瞰江山美景奇”,则是诗人对整个场景的描述。他看到了美丽的山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这里的“江山美景奇”意味着诗人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觉得一切美好无比。
这首诗通过描绘节日的喜庆氛围、欣赏菊花、登高赏景等活动,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情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