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鸬鹚鸟,迎霜处处飞。
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
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江行见鸬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行见鸬鹚》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江畔的鸬鹚和旅人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从艺术特色来看,宋之问擅长运用五言律诗这种形式,将律诗的格律之美发挥到极致。他的诗歌在唐代享有盛名,与沈佺期齐名,被称为“沈宋”。在《江行见鸬鹚》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的“迎霜处处飞”形象地描绘了鸬鹚在寒霜中飞翔的景象,而“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则巧妙地将北方的大雁与南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情感内涵。
从文化背景方面分析,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状况。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矛盾和战争。诗人宋之问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关注。这首诗中的“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反映了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政治动荡和民生凋敝的担忧。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深刻体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诗中的“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以及“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等句子,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是其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的直接体现。
宋之问的《江行见鸬鹚》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典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递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