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八九年,训注极虓虎。
潜身九地底,转上青天去。
四海镜清澄,千官云片缕。
公私各闲暇,追游日相伍。
岂知祸乱根,枝叶潜滋莽。
九年夏四月,天诫若言语。
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
夜于正殿阶,拔去千年树。
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
操持北斗柄,开闭天门路。
森森明庭士,缩缩循墙鼠。
平生负奇节,一旦如奴虏。
指名为锢党,状迹谁告诉。
喜无李杜诛,敢惮髡钳苦。
时当秋夜月,日值曰庚午。
喧喧皆传言,明晨相登注。
予时与和鼎,官班各持斧。
和鼎顾予言,我死知处所。
当庭裂诏书,退立须鼎俎。
君门晓日开,赭案横霞布。
俨雅千官容,勃郁吾累怒。
适属命鄜将,昨之传者误。
明日诏书下,谪斥南荒去。
夜登青泥坂,坠车伤左股。
病妻尚在床,稚子初离乳。
幽兰思楚泽,恨水啼湘渚。
恍恍三闾魂,悠悠一千古。
其冬二凶败,涣汗开汤罟。
贤者须丧亡,谗人尚堆堵。
予于后四年,谏官事明主。
常欲雪幽冤,于时一裨补。
拜章岂艰难,胆薄多忧惧。
如何干斗气,竟作炎荒土。
题此涕滋笔,以代投湘赋。
李甘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杜牧的《李甘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出自《全唐诗》。这首诗作于唐太和八九年间,是杜牧借古讽今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创作背景:《李甘诗》的创作背景与杜牧个人的遭遇密切相关。据传,杜牧在太和八九年因触怒权贵而受到牵连,被贬谪至南荒。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流放途中所作,通过回顾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时政的批评。
- 原文及翻译:
- 太和八九年,训注极虓虎。
潜身九地底,转上青天去。
四海镜清澄,千官云片缕。
- 公私各闲暇,追游日相伍。
岂知祸乱根,枝叶潜滋莽。
- 九年夏四月,天诫若言语。
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
夜于正殿阶,拔去千年树。
- 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
操持北斗柄,开闭天门路。
森森明庭士,缩缩循墙鼠。
- 平生负奇节,一旦如奴虏。
指名为锢党,状迹谁告诉?
- 喜无李杜诛,敢惮髡钳苦。
时当秋夜月,日值曰庚午。
喧喧皆传言,明晨相登注。
予时与和鼎,官班各持斧。
和鼎顾予言,我死知处所。
当廷裂诏书,退立须鼎俎。
君门晓日开,赭案横霞布。
俨雅千官容,勃郁吾累怒。
适属命鄜将,昨之传者误。
明日诏书下,谪斥南荒去。
- 夜登青泥坂,坠车伤左股。
病妻尚在床,稚子初离乳。
幽兰思楚泽,恨水啼湘渚。
怳怳三闾魂,悠悠一千古。
- 作品鉴赏:《李甘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示了诗人对时政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画面感。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忠诚与背叛、光明与黑暗的深刻思考。
《李甘诗》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度的成就,更在主题上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这首诗是杜牧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