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洮望萧关

渐觉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临洮望萧关》是唐代诗人李昌符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通过这一地理坐标展示了历史的深远和人文的情感。

从诗歌内容来看,《登临洮望萧关》通过描写作者登高远眺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边塞风光图,其中不乏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首句“渐觉风沙暗”带出一种荒凉而壮阔的氛围。随后,诗人用“儿童能探火”和“妇女解缝旗”,勾勒出边疆地区的生活场景,反映出边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依然保持生活节奏和传统习俗的情景。

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描绘了边地特有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同时也反映了边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而“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则透露出诗人虽然身处边远之地,但仍有文人的清雅情怀不被战乱所侵扰。

通过对《登临洮望萧关》及其相关作品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唐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诗歌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也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深邃的内涵。李昌符作为唐代诗人中的一员,他的作品能够捕捉到自然界的壮丽与人类生活的微妙,体现了唐代诗歌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登临洮望萧关》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展现历史变迁和人类活动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唐诗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