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觉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注释】
登临:指登上高处远望。陇上,指今甘肃一带。萧关,在今甘肃宁夏隆德县西北。欲到时:快到了的时候。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指妇女用火来取水,把衣服的缝纫针线解开,以备急需。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意即“山多藏鸟雀”,指山中多兽类;“林多带箭麋”是指森林里多有鹿一类的动物。戎马地,指边关战场。苦吟诗,指因战乱而不得安居乐业,无心于作诗。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楼望边关所见之景:天已黄昏,风沙渐起,萧关就要到了。五、六句写边关妇女的生活:她们能生火做饭,善于缝制军装。七、八句写边关的自然风光:山中多有飞禽走兽,树林中有鹿等动物出没;这里正是边关战场,人们不敢安心作诗。全诗写景生动具体,写事真切感人,既表现了边关的艰苦,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纪行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登楼远眺边关所见景物,表现了边关战士的生活状况。诗中所写边关景象,虽只是一些平凡的细节,但写得十分传神,使人如身临其境。
诗歌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写出了边关荒凉冷落的景象。次句承首句而来,进一步写风大沙暗,萧关即将到来的情景。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描绘出边关妇女的生活情景。最后二句点题,写边关自然风光的特点。全诗结构紧凑,前后照应,语言质朴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