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城下》是一首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边塞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作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其生平多有传奇色彩,如曾有潞州之行和雁门等地的经历,这些经历为其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诗作原文:《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以“饥寒”开头,描绘了士卒在寒冷艰苦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接着以“明月”、“玉花”、“汉旗红”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对边塞生活的无奈与哀伤,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特别是“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一句,生动地表达了士卒内心的悲凉与无助。

《平城下》作为唐代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当时边塞士兵的生活状态,也深刻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情感与关怀。

注解

别剑:离别家乡时携带的剑。

玉花:晶莹闪亮的剑光。这句是说:当年带到边城的剑已经生锈,暗示离家已久。

海风:指瀚海吹来的风。唐代边塞诗中的瀚海多指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带。

塞:城塞。

白空:白茫茫的天空。

汉旗:两汉以后,长城以外的人把长城以内的地方叫汉地。汉旗概指汉地之旗。

青帐:军帐,军营。

画龙:指绘有龙图的旗帜。

马嘶:马鸣。

裹尸:《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遍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这里的意思为死于饥寒交迫裹尸而归。

倒戈死:指战死沙场,戈矛倒地。与反戈一击正好意思相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