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临江间碧波,石梯深入白云窠。
僧禅寂寂无人迹,满地落花春又过。
凌云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嘉州凌云寺作》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而不是《凌云寺》。这首诗以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峨眉山的壮美风光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豪迈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登嘉州凌云寺作》:
- 作者简介:
- 岑参(715-770年),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而著称,善于捕捉边疆自然风光与战争生活的独特韵味。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唐代对西域的征服与征战,以及对边疆民族风情的观察和描绘。
- 诗句解析:
- 前四句:描述了凌云寺的雄伟壮观,用“天净野云高”形容天空之清朗,突出了寺庙的高远和神秘感。
- 后八句:转向对峨眉山的描绘,通过“峨嵋戴朱楼”等意象,展现了峨眉山的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氛围。
- 末四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流露出一种超越尘世的超然态度。
- 文学价值:
- 诗歌形式:《登嘉州凌云寺作》是一首五言古诗,其严谨的结构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传统风貌。
-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天净野云高”、“搏壁跻半空”等,使得整首诗富有画面感和动感。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佛法的敬仰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登嘉州凌云寺作》不仅是一首反映边塞风光和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它的创作背景、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