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
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
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
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
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云阳馆怀谷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云阳馆怀谷口》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作品。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作者背景: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伯玉,京兆长安人,祖籍河东郡的山西运城。他出身于河东大族,早年以孝廉身份入仕,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滁州、江州刺史等职。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个人的政治追求和情感世界。韦应物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含蓄,富有哲理性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作品原文: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作品鉴赏:《云阳馆怀谷口》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感慨来体现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诗中“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简朴生活的怀念与向往;“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则揭示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烦恼的渴望;而“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反映了诗人对长期隐居与短暂仕途的矛盾心态。
文化影响:韦应物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被视为学习的典范,对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可以看出《云阳馆怀谷口》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理想境界的诗歌,也是了解唐代文化及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美学特色,还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