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
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
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
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
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诗句翻译:

  1. 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
  • “清泚”是唐代的一条河名,“阶下流”指的是河水在台阶下的流向。”云自谷口源”意味着云雾自谷口流出,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的自然美景。
  1. 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
  • 这里的“白衣士”是指古代隐士,“结庐在石门”则表示他们在石门这个地方隐居。
  1.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
  • 描述了隐者追求的高远之道,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忘却俗世纷扰的境界。
  1. 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 “山夕绿阴”指的是山间傍晚时的绿色树荫,“世移清赏存”表达了虽然世事变化,但美好的欣赏之情仍然存在。
  1. 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
  • “吏役”指的是官府的差役,“幽怀复朝昏”反映了隐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1.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
  • 这里用“云泉”和“萝月”来比喻隐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并不追求世俗的洗涤或援救。
  1. 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
  • “长往”指长期遵循自己的本性,“暂游”则表示短暂的外出。表达了对长久隐居生活的满足以及对短暂旅行的遗憾。
  1. 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 “出身”指的是从世俗中出来,“高躅”则是指高尚的品行或行为。这里的“难等论”表明即使是高尚的品行或行为也难以与世俗相提并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云阳馆(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点)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隐者的向往。诗中的“清泚”、“云”、“谷口源”等词汇,构建了一个宁静致远的自然景观图,而“白衣士”、“道高”等词语则透露出对超脱世俗的高洁追求。诗人通过对比“云泉”、“萝月”与世俗生活的矛盾,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最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选择的肯定以及对改变现实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诗意,是一首典型的隐逸题材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