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访寂上人不遇

芭蕉霜后石栏荒,林下无人闭竹房。
经抄未成抛素几,锡环应撼过寒塘。
蒲团为拂浮埃散,茶器空怀碧饽香。
早晚却还宗炳社,夜深风雪对禅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访寂上人不遇》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访问寂上人未遇的场景,展现了一个幽静而略带孤寂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慨与内心的孤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陆龟蒙,字鲁望,号江湖散人、天随子,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他以隐居生活著称,擅长诗文创作,与皮日休齐名,被后人誉为“甫里先生”。
  • 诗作风格:陆龟蒙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愤世嫉俗色彩,他的小品文多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不满。这种风格在他的诗作中同样有所体现。
  1. 诗词原文
  • 芭蕉霜后石栏荒,林下无人闭竹房。
    经抄未成抛素几,锡环应撼过寒塘。
  • 蒲团为拂浮埃散,茶器空怀碧饽香。
  • 早晚却还宗炳社,夜深风雪对禅床。
  1. 诗意解读
  • 自然环境的描绘:诗中的“芭蕉霜后石栏荒”,“林下无人闭竹房”等句子,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自然景象。这里的自然景观不仅衬托出寂上人的隐逸生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人物状态的描述:“经抄未成抛素几”,反映出寂上人虽在修行,但并未完全沉浸于宗教或哲学之中,日常事务仍不时打扰着他的清净;“锡环应撼过寒塘”,则表达了寂静中偶有响动,增添了一种难以捉摸的氛围。
  • 诗人情感的抒发:整首诗贯穿着诗人对寂上人的期盼与不期而遇的遗憾。诗末的“早晚却还宗炳社,夜深风雪对禅床”,既是对前文意境的呼应,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表现了一种对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向往。

《和访寂上人不遇》不仅是陆龟蒙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