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曾共转,秦云自舒卷。
古来争雄图,到此多不返。
野狖穴孤坟,农人耕废苑。
川长波又逝,日与岁俱晚。
夜入咸阳中,悲吞不能饭。
经咸阳北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咸阳北原》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作品之一,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唐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秦山曾共转”和“秦云自舒卷”,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此外,通过对战争、衰落等历史主题的描写,诗人展示了对世事无常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深沉感慨。
从文化背景上讲,《经咸阳北原》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关注。在晚唐时期,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使得许多诗人对现实感到失望,而马戴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一时代文人的共同心境。诗中的“野狖穴孤坟”和“农人耕废苑”等描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也使其成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就艺术表达而言,马戴的《经咸阳北原》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独到的艺术视角。诗中“夜入咸阳中,悲吞不能饭”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力,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一个亮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戴的《经咸阳北原》不仅在艺术上展现出高超的技巧,更在思想上提供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如何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是其他文学作品难以比拟的。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来说,马戴的《经咸阳北原》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和欣赏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