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妇叹

稚子在我抱,送君登远道。
稚子今已行,念君上边城。
蓬根既无定,蓬子焉用生。
但见请防胡,不闻言罢兵。
及老能得归,少者还长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征妇叹》并非赵汝鐩的作品,而是唐代诗人马戴的诗词。该诗通过描绘征妇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以下是对该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的具体介绍:

  1. 基本信息
  • 《征妇叹》是唐代诗人马戴的诗词,而非宋代诗人赵汝鐩所作。
  • 这首诗歌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对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现实问题。
  1. 创作背景
  • 唐代时期,边患频发,战乱不断,导致大量民众被迫远离家乡,成为征夫或征妇。
  • 马戴在创作此诗时,正值战乱时期,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战争色彩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1. 艺术特色
  • 《征妇叹》以其深情厚意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边关妇女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
  • 诗中的意象生动,如“双舞蝶度墙,双飞燕归梁”等,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
  • 马戴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有力,能够深刻表达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对人性的触动。
  1. 文学影响
  • 《征妇叹》作为马戴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
  • 该诗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反映战争题材和表达人民疾苦方面。

《征妇叹》不仅是马戴个人创作成就的体现,也是唐宋时期战争背景下,文人对国家兴亡、百姓疾苦关注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