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色

武陵春色好,十二酒家楼。
大醉方回首,逢人不举头。
是非都不采,名利混然休。
戴个星冠子,浮沉逐世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圆明园的“武陵春色”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园林景观。它位于万方安和之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该景区以其独特的艺术意境而著名,其名称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一个理想的避世之所。以下是关于圆明园“武陵春色”的具体介绍:

  1. 历史背景
  • 建立时期:“武陵春色”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初名“桃花坞”,后因乾隆帝曾居住于此而更名。
  • 命名来源:《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寻找理想之地的故事与圆明园内的这一景致相呼应,故取名“武陵春色”。
  1. 地理环境
  • 位置描述:“武陵春色”位于万方安和之北,四周环山,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
  • 主要景点:景区内有轩三间,名为“壶中日月长”,南临小池,东为“天然佳妙”,西为“小隐栖迟亭”,亭南为“紫霞想”。此外,还有“全璧堂”、“天君泰然”等建筑。
  1. 文化价值
  • 文人雅士聚集地:乾隆帝曾在此地读书,这为“武陵春色”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和政治色彩。
  • 历史见证: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对“武陵春色”都有过访问或停留,反映了这一景区在清代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1. 游览体验
  • 园林布局:园区内植有山桃万株,东南部以叠石为胜,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世外桃源”。这种布局使得游人能够体验到仿照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

“武陵春色”作为圆明园的一部分,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的展示地,也是清朝文化和政治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个景区的介绍,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园林的艺术美,还能深入了解清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