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戍渔阳再渡辽,骍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塞下曲五首
介绍
《塞下曲五首》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组诗作。
张仲素的《塞下曲五首》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古代边塞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被后人传诵。通过对这组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与主题内涵,也能体会到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世界与历史情怀。
相关推荐
以下是对《塞下曲五首》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三戍渔阳再渡辽:渔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三戍,即三次驻守。再渡辽,再次渡过辽河,指在北方边境上保卫边疆。 2. 骍弓在臂剑横腰:骍(xiāng),红色的意思。騂(yì)弓,一种用红毛装饰的弓。剑横腰,形容士兵的英勇姿态。 3.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匈奴,古代北方的民族,以游牧为生。知名姓,知道中国的名字姓氏。休傍阴山
诗句: 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 译文: 在北方边境上的保卫边疆的壮丽场景中,战士们骑着猎马奔跑,追逐着成群结队的大雁,而远处的燕然山脚下则是一望无际的青绿色军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渔阳三度渡过辽河的壮丽景象,诗人手持騂弓,佩剑挂在腰间。诗中通过描绘战士和战马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同时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边疆的景象和边关将士的英勇气概。"朔雪飘飘开雁门"形象地展现了塞外严寒、雪白的环境;"平沙历乱卷蓬根"则通过描述沙地中蓬草被风吹得凌乱不堪的景象,突出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宁愿牺牲个人的小利,也不屈服于敌人的决心和勇气。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
【注释】: 塞下曲:乐府《相和歌辞》旧题。陇水:陇山之水,流经甘肃、陕西、宁夏一带。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陇树:指陇山之树木。秋:秋季,泛指边地。征人:远征的将士。泪双流:眼泪流个不停。乡关:故乡,家乡。无因见:没有机会见到。西戍:在西边驻守。河源:黄河的源头。休:停止。 【赏析】: 《塞下曲五首》,乐府《相和歌辞》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塞下”是汉代以来的一个乐府诗题,主要写征戍边地
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边境上保卫边疆的壮丽场景和英雄气概。诗中描述渔阳三度渡过辽河的壮士手持騂弓,佩剑挂在腰间,展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概。接着描述了匈奴对中国的敬畏,即使匈奴也知道中国的名字姓氏,也不敢靠近阴山,更不敢射雕雁。最后提到了燕然山下有碧油幢,展现了唐代西北边陲的边防军队设置的旗帜和军营
诗句: - “匹马萧萧塞草黄”:描述了边关的荒凉与孤独。塞外的草原在秋风中萧瑟地摇曳,一匹孤独的战马在黄色的草原上奔跑。 - “淡云孤月影微茫”:描绘了边疆夜晚的景象。淡淡的云彩映衬着明亮的月光,使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幽深而神秘。 译文: - “匹马萧萧塞草黄”:一匹马独自在黄沙覆盖的草地上奔腾,仿佛它也被这凄凉的氛围所感染。 - “淡云孤月影微茫”:天边的薄云和孤悬的月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塞外春天的图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注释: - 蜂聚穹庐一室春:蜂聚集在帐篷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开窗满目尽风尘:打开窗户,看到外面都是风尘。 - 谁家饱啖酪酥饼:是谁家的人们在享受着美味的奶酪和酥饼。 - 即是龙堆富贵人:这些人就是龙堆上的富裕之人。 译文: 蜜蜂聚集在帐篷里,仿佛春天的气息已经到来。打开窗户,看到外面都是风尘
惨淡黄云日色低,红毛碧眼向人啼。 并驱马上扬鞭去,莫向桃花洞口迷。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鲜明的色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风貌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和追求
夜半孤灯涸井旁,童山竭泽世茫茫。 马声嘶彻炎风起,不是征人亦断肠! 注释:夜晚时分,一盏孤灯映照着干涸的井壁,四周是连绵不断的童山和枯竭的湖泊。这荒凉的景象映射出世间的苍茫无际。随着战马奔腾的声音在炎热的风中响起,不仅是出征的士兵,连我也不禁为之动情,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不舍。 赏析: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艰苦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深担忧及对士兵们的深情关怀
《塞下曲五首》赏析 《塞下曲五首》,这是唐代诗人张仲素所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展现了一幅壮阔而细腻的边塞图景。 第一句“牧马荒原夜不休,朝来移帐到沙头。”描绘的是战士们在辽阔的草原上辛勤劳作的景象。他们不分昼夜地放牧马匹,即使夜色已深,他们依然坚守岗位。这一句通过“牧马”和“夜不休”等词汇,生动传达了戍边士兵的艰辛与坚韧。 接下来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