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竞渡

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竞渡》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景和人们对屈原的纪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观竞渡》: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储光羲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家夫子”。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时代背景:《观竞渡》创作于唐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同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种节日习俗丰富,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1. 主题思想
  • 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因忠诚而被贬,最终投江自尽。屈原的故事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通过划龙舟来怀念他,表达对他的哀悼和敬仰。
  • 祈求丰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月被认为是多雨的季节,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通过举行龙舟竞渡等活动,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 诗歌内容
  • 开头描写:开篇即以“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起笔,描绘了屈原投江的悲壮情景,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深切哀思。
  • 中间部分:接着描述了竞渡时的热闹场景,船在水中逆流而上,惊起了水中的鱼龙和岸边的飞雁,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 结尾部分:最后以“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作结,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纪念,也寓意着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带来大丰收,生活更加富足安康。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储光羲的语言简洁明了,直白而不失深意。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朴素无华的词汇,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竞渡时的气氛和人们的心境。
  • 象征意义:通过对端午龙舟竞渡的描述,诗人巧妙地融入了屈原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和文化表达。

《观竞渡》不仅是一首表现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意蕴和历史情感的作品。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统的延续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