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相见稀,喜相见,相见还相远。檀画荔支红,金蔓蜻蜓软。
鱼雁疏,芳信断,花落庭阴晚。可惜玉肌肤,消瘦成慵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生查子》是唐教坊曲名,也是词牌名,代表作品有《生查子·春山烟欲收》、《生查子·关山魂梦长》等。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生查子》:

  1. 创作背景:《生查子》,原名“春山烟欲收”的唐教坊曲名。后来成为词牌名。在唐代,此曲主要用于表达离愁别绪和闺中怨思,到了宋代以后,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题材的创作中。其形式严谨,上下片格式相同,每片两仄韵,通押去声,与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
  2. 文学地位:《生查子》作为一首古典诗词,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具有较高的成就。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同时,通过对《生查子》及其历代名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趣味,对现代文学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3. 主题内容:在《生查子》的众多作品中,不同朝代的诗人用不同的情感和背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篇章。这些作品或抒发离别之苦,或描绘自然之美,或表达人生感慨,展现了中国古诗词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4. 艺术形式:从音乐角度来看,《生查子》的调式多样,既有去声,也有平声,反映了宋词在声调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此外,字声的运用也相当讲究,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5. 代表作品:如苏轼的《生查子》(三度别君来),这首词突破了五代怀人恋情词的传统范畴,将主题范围扩展到友情之上,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豪放的诗风。再如晁补之和毛滂的《生查子》,他们的表现手法和感情色彩各有侧重,使得这首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生查子》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典词作,更是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领域的重要窗口。通过深入探讨其创作背景、文学地位、主题内容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经典之作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