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
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
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
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听蝉的情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作原文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2. 诗歌内容解读:《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秋天夜晚的景象。诗中“蝉嘶玉树枝”形容了蝉鸣声如同玉石般清脆悦耳,而“向夕惠风吹”则传达出傍晚时分的凉爽与惬意。紧接着,“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表达了诗人有幸能连续几晚聆听这美妙的自然之声。诗中的“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则抒发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深切感悟与对夜晚安静环境的珍惜。最后一句“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则巧妙地指出了蝉鸣之美并非依赖于黄金的装饰,它所散发出的清香才是最为迷人的部分。

  3. 诗歌艺术特色:《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五言律诗的规范,而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通过对秋天夜晚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使得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4. 文化背景与影响:《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受到赞誉,还在文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这首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夜晚听蝉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