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
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
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
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注释】
蝉:秋日鸣叫的虫,常指蝉。惠风:和煦之风。连宵:整夜。应:应当。
【赏析】
《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朋友共宿中书舍时,听到树上蝉鸣而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夜听蝉”为题,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夜晚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蝉嘶玉树枝”,写秋日里蝉儿的叫声,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玉石般晶莹剔透。这里的“玉树”是指高高的梧桐树,因为古人常用“玉树琼花”来形容树木的华丽美丽。这句诗通过描写蝉儿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第二句“向夕惠风吹”,写傍晚时分微风拂过,带来了清凉的感觉。这里的“向夕”指的是傍晚时分,“惠风”则是指轻柔、和煦的风。这句诗通过描绘风的动作,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氛围。
第三句“幸入连宵听”,表达自己有幸能整夜聆听蝉鸣的感慨。这里的“幸”表示幸运或庆幸,而“连宵”则是指连续几夜。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妙时刻的珍惜和感激之情。
第四句“应缘饮露知”,暗示了蝉儿之所以能够如此响亮地鸣叫,是因为它们饮用露水的缘故。这里的“饮露”是指蝉儿在夜间吸食露水,而“知”则表示了解或知晓。这句诗通过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增添了诗句的内涵和深度。
第五句“思深秋欲近”,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秋天即将来临的期待和感慨。这里的“深秋”指的是深秋时节,而“思深”则是指思绪深远。这句诗通过描绘季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第六句“声静夜相宜”,强调了夜晚安静的环境与蝉鸣声相互搭配的完美之处。这里的“夜相宜”表示夜晚的环境适宜,而“声静”则是指蝉鸣声虽然响亮但却并不干扰周围的事物。这句诗通过描述环境与声音的和谐搭配,增强了诗句的整体效果。
最后一句“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表达了自己认为蝉儿之所以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并不是因为有黄金般的装饰,而是因为它们自身的品质和特质所致。这里的“黄金饰”是指华丽的装饰品,而“清香徒尔为”则表示只有内在的品质才能让人感到愉悦。这句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突出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译文】
蝉儿在枝头嘶叫,到了傍晚时分凉爽的微风拂面而来。
有幸能在这连着几晚聆听它们的鸣叫,应该正是因为它们喝的是露水吧。
我深深地思念着秋天将至,这声音在宁静的夜晚显得更加动听。
不是因为有黄金般的装饰,只是由于它们的清香才会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