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文学作品《初秋忆金均两弟》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当时诗人由于李林甫的排挤,被罢相后改任尚书右丞相,遭受了重大打击。
《初秋忆金均两弟》这首诗以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离愁。首句“江渚秋风至”便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时节江边的景象,秋风的吹拂使得江边的景色愈发显得萧瑟凄清,而诗人自己则身在异乡,感受着离别的愁绪。接下来“他乡离别心”,更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对兄弟的深深眷恋和忧虑。特别是结尾“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反映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的感慨。同时,诗中的“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还暗示了诗人在政治风波中历经坎坷的命运变迁。
《初秋忆金均两弟》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是唐代文化与历史交织的产物,是诗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互映照的艺术结晶。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要关注其艺术价值,也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