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绣槛,解罗帏。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
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遐方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遐方怨·凭绣槛》,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一首小词,表达了一位女子在春日凭栏时思念远方游子的深切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 创作背景与主题
-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年—866年),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与李商隐齐名,合称“温李”。他的诗歌和词作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 词作内容:此词通过描写春天里一个女子凭绣槛远望的情景,抒发了她对远方游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细腻而复杂,展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造诣。
- 诗词原文与鉴赏
原文:《遐方怨·凭绣槛》
花半拆,燕归垒。门外草萋萋,露湿征衣泪。
倚危楼,红日又西斜。遥山枕水,眉黛空凝恨。
不知魂入夜如何,更那堪、风过竹萧萧。译文:花儿已经开了一半,燕子回到了巢里。门外的草地已经长满了草,我的眼泪沾湿了出征的衣服。
我靠在高楼上,太阳已经西斜了。远处的山和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但我的眉头紧锁着,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我不知道我的魂魄晚上会变成什么样,更让我难以承受的是,一阵风吹过竹林,发出萧萧的响声。鉴赏:这首词以女子的视角展开,通过描绘景物和内心感受,深刻表达了她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词中的“草”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女子则以泪水洗净征衣,体现了其深沉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整体上,《遐方怨·凭绣槛》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成为温庭筠词作中的佳作。
- 艺术特色与影响
- 艺术技巧:温庭筠的词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他的词多写闺情绮思,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词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遐方怨·凭绣槛》中,温庭筠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烘托人物情感,使得整个词作情感丰富而不失美感。
- 历史地位:作为唐代著名的词人,温庭筠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遐方怨·凭绣槛》等作品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风貌,也显示了温庭筠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其词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后世词人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遐方怨·凭绣槛》不仅是一首表达深情的词作,也是温庭筠文学才华的体现。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温庭筠对于人生、爱情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自然景色细腻的描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