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

疏桐馀一干,风雨日萧条。
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
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
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桐》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该诗通过对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梧桐的赞颂,表达了王安石愿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多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自然村半山园)。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改革家。他少习儒家经典,天禧进士。召为淮南判官,通判江宁府。熙宁初历参知政事,协助宋神宗稳定政局,实施变法。因与变法者意见相左,出判江宁府。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集》等存世。

  2. 诗歌原文
    根深叶茂,孤高挺直。
    凌霄破云,岁老解愠。
    愿斫五弦,颂奏清风。
    招吕望之使君,潮沟直上两牛鸣。
    十亩涟漪一草亭,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
    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谁钟老柏青?尚有使君同好恶,想随秋水肯扬龄?

  3. 诗歌解析:诗中“孤”字用得极其贴切,既形容了梧桐的高洁挺拔,又象征着王安石自己志向远大的性格。在这首诗中,王安石通过描绘梧桐的形象来表达其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情怀,同时这也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一种隐喻。诗中的“愿斫五弦”,更是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 主题思想:王安石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个人理想。通过对梧桐这一意象的刻画,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刻观察和独到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怀。

王安石的《孤桐》不仅是一首咏物诗,它更是一种政治宣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责任与担当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后世无数次传诵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