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此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刘长卿被任命为鄂岳观察使的判官,赴任途中经过岘山馆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旧之作。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记录,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反映了他在仕途中的迷茫和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诗歌原文: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诗词鉴赏: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首联“多惭恩未报”表达了诗人因未能充分报答恩情而产生的自省和自责。颔联“万里通秋雁”,则通过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道路的不确定感。颈联“旧游成远道”,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遥远和变迁的无奈。尾联“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以清新自然的景色作为结尾,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对旅途艰辛的淡然接受。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不仅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范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