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溪送前资州裴使君归京宁拜户部裴侍郎

桑柘林枯𪍷麦乾,欲分离袂百忧攒。
临溪莫话前途远,举酒须歌后会难。
薄宦未甘霜发改,夹衣犹耐水风寒。
遥知阮巷归宁日,几院儿童候马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芙蓉溪送前资州裴使君归京宁拜户部裴侍郎》是唐代诗人薛逢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还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薛逢(约817年—约883年),字陶臣,自号碧云集士、九肠主人,汉族,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唐代大臣、诗人。他与李频友善,并称“薛李”,一生屡试不第,曾任左拾遗、内供奉等职,以直言敢谏闻名于世。
  1. 诗歌原文
    桑柘林枯荞麦干,欲分离袂百忧攒。
    临溪莫话前途远,举酒须歌后会难。
    薄宦未甘霜发改,夹衣犹耐水风寒。
    遥知阮巷归宁日,几院儿童候马看。

  2. 诗歌内容解析

  • 首联分析:“桑柘林枯荞麦干,欲分离袂百忧攒。” 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桑柘林枯萎,荞麦干枯,形象地传达了分别时的心情和环境的萧瑟。
  • 颔联分析:“临溪莫话前途远,举酒须歌后会难。” 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去后的忧虑和对未来相聚时刻的期待。
  • 颈联分析:“薄宦未甘霜发改,夹衣犹耐水风寒。” 反映了诗人自己虽然身处官场,但仍然保持着坚韧的意志,不畏艰苦的生活条件。
  • 尾联分析:“遥知阮巷归宁日,几院儿童候马看。” 寄托了对朋友归来时美好景象的想象,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旁观者的欣慰和祝福。
  1. 情感表达特点
  • 真挚深情:这首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离别的忧伤和对友情的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 含蓄委婉:诗中没有直接倾诉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情的展望来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
  • 哲理性:在抒情的同时,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于友情、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桑柘林”、“荞麦干”等都是典型的意象,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氛围。
  • 语言风格: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
  • 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紧凑严密,前后呼应,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示。

《芙蓉溪送前资州裴使君归京宁拜户部裴侍郎》不仅是一首表达了深厚友情的七律诗,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