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题画二十四首 其十五》。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壁立崖颠谁共攀, - 壁立崖颠 指的是山崖高耸,如同墙壁一般。谁共攀 表示没有人能够一起攀登这座山崖。这里的“攀”字意味着攀登或尝试攀登。 - 林泉幽僻隔尘寰, - 林泉 通常指山林之间的清泉或泉水。幽僻 表示隐秘而安静。隔尘寰 表示与尘世隔绝。这里的“尘寰”指的是人世间的世界。 - 行云流水缘何事, -
注释: 古寺空山岁月寒,只宜道衲不宜官。——在古寺庙的空山中度过漫长岁月的和尚们,生活清苦而宁静,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道士的衣钵,而不是官场上的生活。 我本山农分半席,偶谈妙理证蒲团。——作者自称为“山农”,即农家,他在山中耕种田地,过着简朴的生活。偶尔谈论一些深奥的道理,就坐在蒲团上思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古寺中的隐居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古寺、山农、道袍、蒲团等元素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描述了一幅画面的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剩水残山车马稀,荒篱短树卧柴扉。" 注释:剩水指的是未被利用的水,残山指的是已经废弃的山。车马稀表示道路上的车辆和马匹稀少。荒篱短树表示荒凉的篱笆和短小的树木。卧柴扉表示靠在柴门下休息。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荒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此君不是求名者,偶为寻僧入翠微。" 注释
题画二十四首 其十六 清风明月眼前春,老树空亭自在身。 结隐欲寻山水友,世间那得识斯人。 注释与赏析: - 诗句释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感,以及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志向。 - 译文:我眼前是清风明月下的春天景色,老树在空旷的亭子中显得格外宁静。我渴望与山水为伴,寻找真正的朋友,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谁能真正理解我的这种追求呢? - 赏析
【注释】 夏木垂阴:夏天的树木枝叶茂盛,遮蔽了阳光。暑气浮:炎热的暑气在空气中漂浮。停云流水:指天上的云彩和水波。两悠悠:形容天空和水面上的云彩、水波都悠闲地飘动不定。峰峦苍翠:峰峦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池塘静:池中的水显得特别平静。定有幽人来钓游:一定有隐逸者来此地钓鱼游玩。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夏日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夏木垂阴暑气浮”,描绘了夏季树木茂密
【释义】此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中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山中的景色和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运用了“空山壑响助清音”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将山中的寂静与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即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逐句进行解析,最后进行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题画·其十七》,诗中“江南一路春光好”意思是江南一路上都是春光美好,“吩咐”意思是吩咐船夫。 译文:在江边远望山景,惜别的心情更加强烈,微风吹拂着波浪缓缓前行。江南一路上都是春光美好,吩咐船夫依次行船。 注释:对水看山惜别情:站在江边远望山景,惜别之情更浓
夕照峰峦三面紫,雨余草木十分青。 注释:傍晚的阳光照耀着山峰,山峰被染成了紫色。雨后,山中的草木显得格外青翠。 译文:傍晚的阳光映照着山峰,山峰被染成了紫色。雨后,山中的草木显得格外青翠。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雨后的山水画卷。诗人用“夕照”和“雨余”两个关键词,生动地勾勒出了山中景色的变化。傍晚的阳光洒在山峰上,使山峰呈现出紫色;雨后,山中的草木变得更加青翠,仿佛给山增添了几分生机
【注释】 少陵:杜甫。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知己从何觅:朋友在哪里找? 风尘有此人:这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吗? 鸡谈超世俗:比喻人的精神超越世俗。 鹤骨见精神:指人的气节高洁如鹤般不屈。 人笑痴如梦:人们笑我痴傻,犹如做梦一般不切实际。 屈必伸:屈(委屈)了就会伸(恢复)。 君应追李白:你应当效仿李白的豪迈。 吾知屈必伸:我知道他一定会恢复名誉。 相见休嫌晚
注释:流水高山,一曲琴音,松涛竹籁与琴声交织,形成美妙的和谐之音。这些声音都来自静谧之中,参透其中的哲理和趣味。谁能理解这仙翁太古之心?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风景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流水、高山、松涛、竹籁等景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他也将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宁静和哲理相联系,展现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