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
沈家本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在法律领域的卓越贡献而闻名,对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人。他在十九岁时就写成了《周官书名考古偶纂》一文,显示出其过人的才华和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理解。 在科举方面,沈家本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考取进士,这在当时是极为不易的成就
清代沈家本《挽张百熙联》释义
【注释】 殁(mò):死亡。系心:牵挂。八百孤寒:指八百里加急的军书,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德动天鉴:恩德感动上天的监察。九重恩礼:指皇帝给予的厚恩大礼。 【赏析】 这首诗是挽歌体七言古诗,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作者张百熙在京师任官时,因病逝而遭致朝廷追赠。诗中的“殁系人心”,即指张百熙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八百孤寒齐下泪”就是对张百熙的哀悼之情。“德动天鉴”“恩动天听”是说张百熙有德行
子惇,原名沈家本,清代诗人
沈家本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在法律领域的卓越贡献而闻名,对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人。他在十九岁时就写成了《周官书名考古偶纂》一文,显示出其过人的才华和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理解。 在科举方面,沈家本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考取进士,这在当时是极为不易的成就
沈家本
沈家本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在法律领域的卓越贡献而闻名,对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人。他在十九岁时就写成了《周官书名考古偶纂》一文,显示出其过人的才华和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理解。 在科举方面,沈家本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考取进士,这在当时是极为不易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