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上章
注释: 罡风:猛烈的风。 尘灰:尘土。 席地千回拂拭新:指用布擦拭,使尘埃不再飞扬。 暂学面墙存故我:暂时学习面对墙壁,保持自己的本真。 不教蒙垢笑旁人:不让自己的污点影响他人,让他们嘲笑。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世俗偏见的反抗。全诗以“尘”为主题,描绘了尘土被风吹散后的景象,寓意着人的真我被世俗所掩埋,需要我们去努力寻找和守护。 首两句写尘,是实写
【注释】 砖砚:指用砖头制成的砚台。百苦吟原韵:即咏砖砚诗,是一首咏物诗。其五十九:这是第五十篇的序号。铜雀:指东汉末年曹操所建的金雀台。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作者被元兵俘虏后在元朝统治下的北地生活时期。诗人通过描写一块“百苦”之砚,抒发自己身处异乡、思念故土之情。 首句中的“铜雀”,指的是曹操所建的台名。“案头铜雀想朦胧”,意思是说案头的铜雀台好像模糊不清了。诗人把笔触投向了铜雀台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不摘旁枝但剔泥 - 注释:不摘取旁边的枝条,只去除泥土。 -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作者选择剔除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专注于最重要的部分。 2. 青黄造出两般齑 - 注释:通过去除杂质,制作出两种形态的食物。 - 赏析:这句表明了作者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认真态度,即使是简单的事物,也要去其糟粕,保留精华。 3. 三飧饱啖聊充腹 - 注释:每顿饭都吃得饱,聊以充饥。
【注释】昧旦:黎明。寒灰:指已燃尽的火,这里比喻已经死亡的人或事物。迷离:模糊不清的样子。开难:睁开眼困难。袅(niǎo)篆烟:形容烟雾缭绕,如香烟缭绕。 【赏析】 这首和作《百苦吟原韵》诗的末一首,是一首咏物诗,借“烟”来表现人的心情。全诗四句,第一句写日出,第二句写夜幕,第三句写黎明,第四句写日出。诗人以烟的升腾来暗喻自己的心境,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苦苦挣扎,盼望着光明的到来。此诗虽为咏物之作
诗篇《和百苦吟原韵 其七十三 馂饭》是清代诗人王龙光创作的七言绝句,通过描述饱餐之后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和对简朴饮食的珍视。诗句“馊酸腐米气流行,撒向庭阶鸟不争”描绘了食物变质后的味道以及鸟儿对此无动于衷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食物变质现象的观察和对自然生态的尊重。而“耐取饥肠应有日,大官留馔待书生”表达了尽管饥饿,但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所收获,同时暗示了读书人应得到更好的待遇。
注释:我解渴想用蟹眼煮的酒来解渴,西邻听说有汲水用的辘轳声。 强为颜笑从人乞,不负殷勤一勺情。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炎热夏天向别人求取清凉解渴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于生活艰辛和人情冷暖的认识和感慨。诗人以蟹眼烹的解渴之水,比喻生活的清苦;以西邻听闻辘轳声,暗示他人生活的安逸;以“强为颜笑”和“不负殷勤一勺情”,表明诗人虽生活清苦、但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注释: 闽南原是祝融城的所在地,如今却沦入了火坑。夜里的雨把炊烟全部消灭了,人们向它寻求帮助,希望它能成为调味剂。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闽南地区火灾频发的担忧和无奈。诗人通过“夜雨”和“炊烟”这两个意象,描绘了火灾后的景象,以及人们对火灾的恐惧和无助。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从灾难中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火灾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诗人也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生活,关注环境
```text 破囊羞涩一文无,断酒三年肠已枯。 昨夜老翁怜我病,沽来村酿未盈壶。 【注释】 - 破囊羞涩:形容贫穷或羞涩的样子。 - 文无:指一文钱也没有。 - 断酒:停止饮酒。 - 肠已枯:形容身体消瘦,已经没有食欲。 - 昨:昨天晚上。 - 怜:怜悯。 - 沽:购买。 - 村酿:乡村的酒。 - 盈: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贫困而断绝了酒精的依赖,以及在疾病折磨下生活的艰辛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 陈蔡当年病绝粮:这里提到的陈蔡,指的是古代的两个国家,陈国和蔡国。它们因为战乱或饥荒导致食物短缺,人民生活困苦到极点。 - 炎方今日亦空肠:这里的“炎方”可能是指炎热的南方地区,而“亦空肠”意味着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仍然努力生存。 - 一瓯漫抵回生药:这句话中,“一瓯”是量词,表示数量不多的一壶,“漫抵回生药”则表达了即使只有少量的帮助
【注释】 缝绽:缝补衣物,使之完好。 金针:金色的针。 素丝易染:白色的丝线容易弄脏。 佩于今:现在佩戴着。 牵衣意:牵着衣服时的意思。 补缀:修补。 泪满巾:泪流湿了头巾。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母亲为孩子缝补衣物的情景,表达了母爱的深沉和孩子的依恋之情。首句“彩线金针教子心”,以金针绣花来比喻教育子女;次句“素丝易染佩于今”,则以白丝易染、难以洗净比喻子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