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圭
【注释】 宿双石寺:住宿在双石寺。 遥从天上领春回:仿佛从天上引领春天归来。指春天已至。 特向山中访衲来:特地到山中寻找僧人。衲,僧衣。 一径通幽花木胜:一条小路通向山中的幽静之处,那里的花草树木特别茂盛。 两山高耸石门开:两座山峰高耸入云,石门洞开。 松声萧瑟风生榻,梧影扶苏月满阶:松涛阵阵,微风吹拂着松林,月光洒满台阶,梧桐树叶随风摇曳。 去去苍生悬望久,莫教猿鹤误惊猜:离开此地已经很久
这首诗是姚宝山在山中小居时,收到姚友的贺诗后所写的六首答诗。姚友的诗句中有“气屈双龙剑,才微五凤楼”之句,表达了他对仕途不如意的感慨。而姚宝山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用诗意的语言来回应好友的诗句。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第一首: - 注释:“气屈双龙剑,才微五凤楼”——形容自己才华不足,如同宝剑被束缚,无法施展; - 赏析:姚友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姚宝山则用谦虚的态度回应
【注释】 聆听尘世之外性,爱此山中楼。 种菊开三径,藏书杂九流。 田家酒初熟,邻叟日相褒。 风雨前溪恶,移船入萩洲。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姚宝山在山中小楼中听到友人的诗作之后所创作的六首答赠之作中的第三首。全诗以“山楼”、“风骚”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钦佩之情和与友人交往的喜悦。 第一句“聆言尘外性”,意思是听朋友的诗句如同置身尘外一般,这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友人才华的赞赏
山中有座小楼,姚宝山以诗歌相贺。我依答六首。 江水流经幽深的涧谷,山峰上飘来云雾覆盖着小楼。渔翁樵夫可以在这里混迹其中,天地间万物都与他们一样流动。傍晚时分,牛羊下山,秋风中稻麦丰收,野人争着在岸边坐下休息,鸥鸟飞满前面的洲渚。 注释: 1. 山中小楼 - 指山上的小楼。 2. 江水通幽涧 - 江水流经深处的山谷。 3. 山云覆小楼 - 山中的云雾笼罩着小楼。 4. 渔樵堪混迹 -
【注释】: 山中小构筑姚宝山以诗相贺依答六首 山中读礼暇,时复一登楼。 意懒云俱寂,心闲水自流。 禽鱼随在适,鹿豕伴人褒。 徙倚听渔父,长歌过故洲。 【赏析】: 这是一首和韵的诗,其内容与姚宝山的七律相同,只是句尾用了同韵。此诗是作者在山中读书之余登高远望时所写。首联两句写登高之因,即“读礼”之后有登高之举,而登高则可“览观”,故有此联。中间四句写登高所见,其中又分三层。一层写登高后心境的变化
【赏析】 姚宝山(1634—1709),字子青,号竹泉道人。浙江钱塘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举人,官至礼部员外郎。诗学苏轼,有《竹泉诗集》。 这首七律是诗人对友人姚宝山的赠答之作。首联“昔与君同学,如登百尺楼”,回忆昔日两人同窗之欢。第二联“文诠超上乘,声价重时流”,赞颂姚友学问出众,名声卓著。“声价”即声誉、名望。“重时流”谓其名望高于一时之人。第三联“志气三秋吐,英雄万国褒”
【诗句】 1. 不见高人久,含情日倚楼。 译文: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高人了,每日倚靠着高楼思念着。 注释:高人:指有才能的人。倚楼:站在楼上。 赏析:表达了作者对高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2. 雕龙思绪论,吐凤忆风流。 译文:用雕琢的龙纹来描绘思绪,想象着凤凰般的风采。 注释:雕龙:比喻文章或言辞如雕龙一样精细。吐凤:形容文辞华丽,如同凤凰一般。 赏析: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
西林寺 寺古径偏曲,僧稀山更幽。 昙花如笑客,瑶草不知秋。 风细炉烟袅,云开塔影浮。 虎溪何处是,吾欲问踪由。 注释: 1. 西林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个古老寺庙。 2. 寺古径偏曲:说明寺庙历史悠久,古旧的小路弯曲曲折。 3. 僧稀山更幽:表明寺庙里僧人稀少,使得山林更加幽静。 4. 昙花如笑客:昙花盛开时像微笑一样,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5. 瑶草不知秋:瑶草在秋天仍然保持绿色
注释: - 思平闻惊书怀:听到消息感到震惊。 - 忧国愿时平:忧虑国家,希望国家和平安宁。 - 思乡爱短程:怀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 麻衣霜后薄:穿着麻布衣服,在霜后感觉更加轻薄。 - 烽火夜深明:夜晚的烽火信号在黑暗中显得更加明亮。 - 蓐食催宵发:吃早饭后急忙出发前往战场。 - 山行趁晓晴:早晨的山路阳光明媚。 - 春晖常在目:春天的阳光总是温暖而明媚。 - 寸草若为情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赠张彪秀才。张彪,即张彪,字子华,唐代人。这首诗就是李白对他热情欢迎的答谢词。诗人用诚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张彪的欢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首联“昔年曾握手,今日喜重逢”,意思是说,我们过去曾经握过手,今天能够再次见面,感到非常高兴。这里的“握手”和“重逢”都是指友情的交往。颔联“樽酒论交旧,篇诗入兴浓”,意思是说,我们在饮酒谈心时谈论着过去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