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解析】 此诗为诗人于病中,由“早梅诗四首”之二所作。前两句写梅花的香气,后两句写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凌霜。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以简驭繁,以平出奇,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晚香已经消失,寒香接踵而来(我)天天都有梅花盛开。不要倚仗文殊菩萨的神通,去问疾(我)有病在身。现身天女飘然而下,从檐边飞来。赏析:此诗是诗人在重病之际,应友人之请作的“早梅诗四首”之一。首句写梅花的香气
【注释】 ①南岳:指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 ②慈侍:指慈母。 ③土人:这里指当地百姓。 ④太孺人:指诗人的嫂子。 ⑤怛悯:同情怜悯。 ⑥废食:因悲痛而不吃食物。 ⑦脱:逃脱。 ⑧谕:晓谕,告知。 ⑨家兄:指作者兄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岳归途中写给其嫂子的一封信,表达对亲人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同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嫂子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注解】 看山:观赏山景。即事:写眼前之事。其二:这是第二首诗。筇竹杖(qióng zhù zhàng):筇竹,一种可以代手的细长竹杆。古代文人常用它来代替手拿着书卷或文房四宝。 诘朝:早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观山后写的一首即兴之作。诗人在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之后,便写下了这首描写山景的小诗。此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冬日山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注释:我曾在这片扁舟上,旧地重游。江水漆黑,乌云压低,面对戍楼。象帝祠前秋意如叶,伏波山下月色如钩。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全诗以“旧曾相识”四字起笔,点明自己此次重游的地点和心情。首联写景,描绘出一幅宁静、深沉的画面;颔联则通过对比,表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慨。颈联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画面,使整个作品更加完整丰满。尾联再次回到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plain 不觉生处高, 上有万壑争。 潺湲如可即, 欲问芦蒋声。 注释:不知是从何处来到此地,只见眼前群山巍峨耸立。山上的万壑在相互竞争,声音如同潺潺流水。如果可以靠近,我想询问那些芦苇丛中传来的声音。 译文: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一个高处,上面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它们在相互争斗。仿佛听到潺潺的水声,像是要接近,想要询问那些芦苇丛中传来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
在明代,著名诗人王夫之的《黑山访址二首其二》展现了一幅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色。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岳力偏幽最:这里的“岳力”可能指的是某座山峰或者特定的地理特征,而“偏幽最”则表达了该地的幽静和独特之处,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2. 平遥眼一新:“平遥”可能是地名或者是某种景象的比喻。在这里,“眼一新”意味着从这片土地看出去,世界变得新奇且令人耳目一新。 3. 得从烟月望
铁牛庵下忽不喜往 僧汲水声处,旋归未揜关。 喜寻黄叶湿,已度夕阳閒。 注释与赏析 - 诗句注释: 1. 铁牛庵下忽不喜往:描述了作者在铁牛庵下突然对前往不再感兴趣。 2. 僧汲水声处:描述僧人在打水时的动作和声音。 3. 旋归未掩关:指僧人打完水后很快就回家了,并没有关闭门户。 4. 喜寻黄叶湿:形容喜欢寻找被落叶覆盖的湿润地方。 5. 已度夕阳閒:表示时间已过,太阳西斜,环境变得悠闲宁静。
【注释】 1. 廖周氏:指唐代妇女廖素娥,因丈夫被杀,她为夫报仇。 2. 刃:刀。 3. 姑:丈夫。 4. 锋:刃口。 5. 荒冢:坟墓。 6. 血痕香:指廖素娥死后,人们怀念她,在她身上洒酒,使血迹发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唐末烈女廖素娥的赞颂诗。诗中“冒刃扶姑命”写廖素娥为夫报仇,不顾自己生命,勇斗仇人;“躯残刃折铓”写她被仇家用刀杀死;“至今荒冢里”,“血痕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意,根据各句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此诗的首句“平接上峰去”,交代了诗人登上高山之后所看到的山势走势;次句“忽从林莽颓”,描写的是登高望远所见之景,表现的是一种突兀的山势;三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奇情供一径”写山中小路,“并送此中来”写山中的景色为山路所引。 (1) 平接上峰去:平接,指与山体平行。上峰,指山峰。
莫剪当檐叶,凭传萧瑟音。 岳峰窗外雨,滴碎汝翁心。 注释: - 莫剪当檐叶:不要剪掉房檐上的叶子 - 凭传萧瑟音:任凭秋风传来萧瑟的声音 - 岳峰:山峰 - 窗外雨:从窗外的雨声 - 滴碎汝翁心:雨水打在窗户上,如同敲打着老人的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雨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