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注释: 1. 无识自有情 - 没有认识的人或事,却能产生深厚的情感。 2. 咫尺银河渡 - 比喻距离虽近,如同跨越银河般的艰难与遥远。 3. 不问许多时 - 不考虑太多时间的问题。 4. 渠还在何处 - 他/她现在在哪里? 5. 赏析: - 这首诗通过使用象征手法,将相思之情与自然界的“银河”相联系,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表达。诗人表达了对远方爱人深切而持久的思念,即使在物理上看似咫尺之间
诗句释义: 短烛空烧柏,浊醪不荐椒。 岁华知几日,人道是今朝。 注释解释: - 柏:柏树,一种常绿乔木,木质坚硬,香气浓郁。 - 浊醪:酒味浓浊,指劣质酒。 - 岁华:年华,岁月。 - 几日:几天,数量词。 - 人道:人的说法,这里指人们的看法。 译文: 我点燃了一支短烛,却只能看着它慢慢燃烧;我倒了一杯浊酒,却无法把它献给椒花。岁月匆匆,不知道还有几天,人们都说今天是今天。 赏析:
辛酉日遣怀 其四 注释: 1. 手折琼瑶枝:用手折断如琼瑶般的树枝。琼瑶,指美玉。 2. 欲以赠远者:想要赠给远方的人。 3. 姑射冰雪姿:比喻女子的清高冷艳之姿。姑射,传说中的山名。 4. 乘云不来下:乘着云彩而未降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壬辰年(752年)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手折琼瑶枝,欲赠远者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同时
注释:一只黄鸟嘴里衔着青虫,径直飞进深深的树林。 蛱蝶在墙上飞舞,但它们并没有相遇。 赏析:诗人以黄鸟衔青虫、蛱蝶绕墙飞为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而在这美丽的自然画卷中,黄鸟与蛱蝶却并没有相遇,这不禁让人感到些许遗憾。诗中的“径飞入深箐”和“不相见”等词汇,使得画面充满了神秘感,仿佛黄鸟与蛱蝶之间存在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缘分。这首诗通过黄鸟与蛱蝶的邂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
【注释】: 幸:希望。峥嵘:形容山势险峻,此处指人的精神昂扬、振奋。缬(xié):古代的一种丝织品,花纹交错,色彩绚丽。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天气转凉,霜露尚在,人们希望能留住春意,但春天的气息却已酝酿成冬天的雪了。药力虽然能消除眉间皱纹,但并不能使精神振作起来。诗人用“幸”、“酿”、“不”等字,写出了他对冬去夏至,万物复苏的欣喜之情。全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
诗句:仇池九十泉,桃源千万树。 译文:在古代的战乱之中,人们选择在林泉中居住,就像仇池的泉水清澈见底,如同桃花源中的树木成荫。 关键词解释: - 仇池:指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 - 桃源:一个出自《桃花源记》的美丽传说之地,常被用来形容理想化的生活状态或避世之所。 - 林泉:指自然山水之间的居所,象征着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理想环境。 赏析:
注释: 东峰忽然散开了云,飞光射向了屋檐的顶端。 不明白这消雪消融冰雪的能力,晶莹明亮却使寒冷加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冬日雪景的诗。首句写东峰之云散开,阳光照进屋子;二句写日光射向屋檐,照亮了雪光,雪光闪烁,显得更加寒冷。第三句是说不知日光如何消融雪,第四句写雪光明亮,反使人感觉寒冷。整首诗以“未解”二字为线索贯穿全诗,写出了冬天的寒意以及人对冬天的感受
终古石自碧,深春花欲红。 澄潭凝一碧,云末出双虹。 注释:这两句诗描绘了昭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译文: 昭山上的石头历经无数年仍然保持着它的原始色彩,而春天来临之际,山上的花朵也竞相绽放,呈现出一片红色。清澈的潭水如同一面镜子般平静无波,天空中的云彩刚刚出现,就形成了两座彩虹般的双虹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昭山的自然风光
注释:不知道身体忽然变得轻盈,已经越过青草的顶端。虽然下着疏雨,但无妨飞鸟自由翱翔,林端露水在清晨晶莹透亮。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诗人以“不知身忽轻”开篇,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境界。紧接着,诗人用“巳度青茸表”来形容自己身体的轻盈,仿佛已经超越了青草地的顶端,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疏雨何妨飞”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疏雨”这一意象
注释: 罂粟花娇小,低头站立;丰盈的花瓣露出。 花王不要嫉妒,我不在春天开放。 赏析: 《罂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以罂粟自比,以“娇小垂头立”形容自己的谦逊和内敛,以“丰盈出面来”比喻自己的丰富和多产,用“花王休相妒”表达自己的自信和骄傲,用“侬不向春开”抒发了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整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