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解析】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通读全诗,然后逐句翻译诗句,最后分析其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诗人与母亲舅父分别的情景;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主要写诗人离开家乡,去江东赴任。诗人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表达了离别时的哀伤之情。“泪洒西风草树斑”中的“斑”,是斑点的意思。诗人泪洒西风草树,是因为思念母亲舅父而伤心落泪。 【答案】 ①奉
【注释】 食罢:吃完饭后。移床:移动桌椅,即换座位。小亭:亭子。蚁:蚂蚁。馀腥:食物剩余的香味。倦来:困倦时。莞尔:微笑貌。废兴:兴衰成败。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首联写诗人刚吃完饭,就到亭子里去休息。他看一群蚂蚁在争着吃剩下的鱼腥,觉得人生也如这些蚂蚁一样,为了一点利益就相互争夺,真是可悲可笑。颔联写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后,感到人生太短暂了。颈联写诗人感叹人生的短促
注释:我离开舅母去外舅家,外甥女抱着孩子远道而来,我们的感情虽然深厚,但反而辜负了外舅。在南郑江头的墓地上,夕阳下衰草萋萋,万山中静悄悄的墓地里只有一冢孤坟。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外漂泊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离别母亲和舅父,外甥女远道来投靠外舅,感情虽然亲密,但因不能常聚而感到遗憾。后两句写在南郑江头外舅墓前的感慨。前一句说,外舅去世已多年,墓土三尺,荒草萋萋,显得十分凄凉;后一句说
我与东风作主宾,忍教负却太平春。 一觞一咏酬佳景,也未输他世上人。 注释:我与春风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怎能辜负这太平美好的时光呢?(这里的“东风”指的是春天的风)我每喝一杯酒,每吟一首诗,都是为这美好的景色而庆祝,(我)也并不比别人逊色。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挚友李叔贞赴成都时所作,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首句写自己与春风结伴,以主人身份来饯行;二句点出“太平”时节,暗示朋友远别之苦
注释: 梅径桃蹊环绕着荜门,半依城市半通村。 春风一见到就像老朋友一样,无需多言心意相通。 译文: 梅径和桃蹊环绕着荜门,一半依偎在城市中,一半通向村庄。 春风一出现就仿佛是老朋友一样,无需多言心意已经相知
诗句释义: 一念无为付道耕,百邪还听敛心兵。 译文: 在修行中保持一颗无为的心,面对各种诱惑和干扰,都能平静地对待,如同收敛内心的兵器一样。 关键词注释: 1. “一念”:指一个念头或心思。 2. “无为”:指不刻意追求、不作无谓的事,顺应自然的道理。 3. “付道耕”:意为把心思寄托于道,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 4. “百邪”:各种邪恶之物、诱惑等。 5. “敛心兵”:收敛内心的力量
浩荡乾坤烂熳春,天将乐意付穷人。 迥无臭味堪夸世,纵有争心岂解嗔。 注释:广阔天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大地之上,仿佛上天要将喜悦之情赋予那些贫穷的人们。在这美好的景象中,却无人能与之争艳,他们没有世俗的污浊之气,反而值得人们称赞。虽然有些人心中有争斗之心,但又能如何呢?他们又怎能理解这世界的美好与和谐呢?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春天的美景中,感叹世间的美好与和谐
江山万里无黄耳,雨露三年忆紫荆。 日暮出门闻雁过,忍听云畔索群声。 注释: - 江山:代指广阔的国家或大自然景色。 - 无黄耳:没有听到家乡的声音。 - 雨露三年:比喻时间长久,三年如一日地思念。 - 紫荆:是一种植物,常用来象征忠诚。 - 忍听:忍受着听。 - 云畔索群声:在云端上听见了一群雁的叫声。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远方朋友深切思念之情的诗作。首句“江山万里无黄耳”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 其八 每怀樗散郑司户,喜看𣏌梓作孙枝。 注释:每,总是;樗散,比喻才能平庸,无法胜任重要的职务;郑司户,即郑司农,东汉时人;𣏌梓,喻指人才如梓木般茁壮成长;做孙枝,喻指子孙有出息。 译文:我总是怀念那些才德平庸的郑司户,看到他们培养出优秀的后辈,心中充满了欣慰。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根本,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注释:胡生拿着书卷走了千里之遥,鞋子磨穿了也不回去。 这道理是为了永远的考虑,男子汉难道要躲避世俗的猜疑吗? 赏析:此诗是杜甫对友人王叔贞去成都做官的送别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去成都做官的祝贺之情。首句“挟策行千里”写王叔贞远赴成都的行程,次句“足茧衣穿不肯回”写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毅然决然地前往成都。第三句“斯道要为终古计”,表明王叔贞去成都任上大夫一职是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