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涉
在京口,送别朱昼之淮南一首表达离别之情七绝 1. 诗句原文展示 两行客泪愁中落,万树山花雨后残。 君到扬州见桃叶,为传风水渡江难。 2. 译文解读 两行者的泪水在忧愁中悄然落下,满山遍野的山花在雨水之后显得格外凄美。 你到达扬州后,一定见到了桃叶,她将会为你传达关于水路航行的危险与艰难。 3. 注释及关键词解释 - 两行客:指两位远行的客人。 - 泪愁中落:泪水在忧愁之中无声地落下。 -
题温泉 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 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题温泉》。诗中通过赞美玄宗时期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以及贤臣的辅佐作用,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赏析: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唐朝中期官员、诗人。他曾任宰相。他的《悯农二首》和《宿扬州》都传诵一时。他与元稹、白居易友好
【注释】 宿雨:夜来降雨。草木:指花草树木。群鸦:乌鸦,这里泛指乌鸦成群结队地飞散。下堂钟:寺中僧人敲的钟声,表示可以下山了。长廊:长长的走廊。院:寺院的庭院。尽日:一整天,整日。松:松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清幽宁静的寺庙画面。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首句“宿雨初收草木浓”,写的是春雨过后,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句“群鸦飞散下堂钟”,写的是寺中的僧人在听到打钟声时纷纷离去的场景
注释: 奉使淮南:奉命出使淮南。淮南,地名,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征兵诏未休:征召士兵的命令还没有停止。 两行旌旆接扬州:两支军队的旗帜在扬州(即淮南)交接在一起。 试上高楼望春色:试着登上高楼眺望春天的景象。 一年风景尽堪愁:一年的景色都让人感到愁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征召士兵出征的情景进行了描绘。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同时
【注释】 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北临长江。重山:重重的山峦。隋家宫苑:指隋朝皇宫中的花园。居人:住在北固山上的人。三吴:江苏、浙江两省的合称。又战争:指隋末农民起义和唐王朝统一战争。 【赏析】 《登北固山亭》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开元十四年(726)所作诗作。此诗首联两句写景,以“海绕”和“江抱”描绘北固山的地势,以隋家宫苑点明其历史背景。颔联写登北固山亭所见所感
【赏析】 元侍御,即唐宪宗时宰相裴度。这首诗是诗人得到元侍御的回信后,写给他弟弟的。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弟妹的思念之情和对弟弟的深情厚谊。 一、二句“惭君知我命龙钟,一纸书来意万重”,意思是说:惭愧您知道我这个年老体衰之人,您的书信里充满了对我的关切与问候。“龙钟”是形容人的年纪已高,步履不灵,而这里用来借代自己,说自己年老体衰。“知我命龙钟”则是指元侍御知道作者年迈。 三四句“正著白衣寻古寺
【注】重过:再一次路过。 译文: 南随越鸟北随燕,松月三年别远公。 心中无限不平事,一宵清话又成空。 注释:“随”字在这里是“随着”的意思。 赏析: 此诗首联以写景起兴,点明自己重来文上人院的原因。南随越鸟北随燕,比喻自己随处飘零,无家可归,而文上人院却能让他找到归宿。松月三年别远公,表达了作者对文上人的思念和不舍,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颔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无限心中不平事
注释: 1. 双峰寺得舍弟书:在双峰寺收到了弟弟的书。 2. 暂入松门拜祖师:暂时进入庙门拜见祖师。 3. 殷勤再读塔前碑:仔细地阅读塔前的石碑。 4. 回头忽向寻阳使:回头看时,突然看到寻阳的使者。 5. 太守如今是惠持:现在的太守就是惠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收到弟弟来信后写的一首答书诗。从信中得知弟弟在双峰寺拜见祖师并仔细阅读了塔前的石碑之后,才想起今天是太守的生日
题鹤林寺僧舍(逐句释义及翻译)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 注释与赏析: “终日昏昏醉梦间” 描述了一个长时间处于迷糊状态,恍若在梦境中度过的日子。这里的“昏昏”形容心境的迷惘和不清醒。“忽闻春尽”意味着突然得知春天即将结束的消息。“强登山”则表达了一种被迫或不情愿地行动起来的感觉,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必须外出。 - 译文: 整日浑浑噩噩如同醉酒一般,忽然听到春天已到尽头
酬举生许遇山居 琉璃潭上新秋月,清净泉中智惠珠。 不似本宗疏二教,许过云壑访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