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
【解析】 此诗是诗人归隐时所作,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首句“明主怜才若赐官”,意为君主爱惜人才就赐予官职,这是诗人的归隐动机。第二句“奔驰微禄负家山”,意为奔走仕途只是为了微薄的俸禄而辜负了家乡的山水。第三句“狂吟搔首笑归去”,意为诗人在归途中狂放不羁地吟诵着诗句,一边吟诵一边摇头微笑,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第四句“满路秋光上醉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含意、技巧和语言特色,注意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展开。“太子奢华能几年”,写太子荒淫奢靡,不知爱惜光阴。“尽将春梦付荒烟”,意思是说春梦都随烟雾消散了,指青春年华也随岁月流逝而消失。“错听古调一两拍”,意思是错听了几拍古老的乐曲,指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误读。“空嗅斯文数百篇”,意为只能闻到几百篇文章中的气息。“斯文”指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氛围
【注】1、李靖天瓢图:即《李靖天瓢图》。 2、娑婆世界:指尘世。 3、清凉世界:指净土。 【赏析】此诗是一幅描绘仙境的画,诗人以梦境为背景,以龙马为主角,描绘出一个清净、美好的世界。首句“梦里骑龙出八荒”,以梦境为背景,描绘出了一个神仙骑龙遨游于天地之间的壮丽景象。接着第二句“扫空热恼作清凉”,则进一步展现了这一仙境的美好和宁静,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然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
延平跃剑图:描述一个场景,其中有人挥剑跳跃,犹如在平津(即平潭)上翻滚。 白昼平津涌似雷,尽惊灵物出尘埃:白昼时,平津如同被雷声震响,惊动了所有的神灵和物体,使其从尘埃中飞出。 倒翻三尺挥空去,对舞双龙破浪来:描述挥剑的动作,仿佛是倒翻三尺的剑,在空中挥舞。同时,剑与剑之间的舞动,就像两条龙在破浪前行。 注释: - 延平:可能是指某个地名或者人物名,但在这里并没有具体的意义。 - 跃剑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综合把握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词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文的内容再到现在所表达的情感。注意一般不考创作背景,所以答题时要注意先审清题目要求,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选择相应的要点进行回答。 【答案】 译文:皇帝的仪仗在太空里飞翔,很快到了广寒宫
【注释】 碧眼:碧瞳。形容眼神清澈明亮。 长啸:放声大笑。 苏门山:即钟山,在今南京市东。孙登,晋代诗人,曾隐居于此。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说,我那明亮的眼睛,能照见九州大地。阮籍(字嗣宗),魏晋时著名文人,他与嵇康、刘伶、阮咸并称"竹林七贤"。他的文学和书法都很有名,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所以有"非汤武而薄周召"的感叹。他常常饮酒,纵情于山水之间。此诗中孙登用碧眼来形容自己的眼睛像阮籍一样
烂柯图 日出樵柴日落归,几年黑白梦纷飞。 看来直待斧柯烂,始悟老仙棋外机。 注释: 1. 烂柯图:指一幅描绘古代仙人烂柯的画作。烂柯是传说中的一种树木,其木质坚硬,砍伐后会自然裂开,就像人的手掌一样,所以被用来比喻时间。这幅画可能描绘了仙人拿着一把烂柯,坐在棋盘旁下棋的情景。 2. 日出樵柴:指的是每天早晨出去打柴。樵柴是古代的一种职业,需要去山林中砍柴卖钱。 3. 日落归:指的是每天傍晚回来
【注释】: 1. 彭泽归来:指陶渊明回到他的故乡彭泽。 2. 老岁华:年老,岁月蹉跎。 3. 东篱尽可:在东边的篱笆边可以尽情享受秋天的美景。 4. 了生涯:了却人生。 5. 秋意凋零:秋天的景象,草木凋零,万物萧条。 6. 此花:菊花。 7. 最耐风霜:最能经受住风吹雨打。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背景
【解析】 此诗是咏石髓的。王烈餐石髓图,是诗人自作的小品文,描写石髓的神奇之处。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石髓的特性,后四句写石髓的奇遇。“五百年”是夸张,“方开此山”,是说石髓有五百年的蕴藏时间,才能在山上生长出来。“寒光浮暖湿而乾”,石髓虽然生长在山下,却因含有寒气,所以显得干燥。“明明正是洪蒙髓”,石髓是大洪水之后遗留下来的,因此它含有很多矿物质,是洪蒙之髓。“只恐凡人不肯餐”,石髓虽好
【诗句释义】 弘景层楼掉太清,万龙卷翠响泠泠。 此心不出三界看,一片秋声何处听。 注释:陶弘景在三楼聆听松风的图。弘景登上高楼,听到松涛阵阵,如同万条巨龙在空中翻滚。我的心没有离开这三层境界,去观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在这秋天的夜晚,我无法找到一处可以倾听松涛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陶弘景在三楼聆听松风的诗作。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诗中的“弘景层楼掉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