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
害马劳人事已灰,长安无复使臣来。 满园蓊蔚千千树,尽是杨妃死后栽。 注释:在戎州这个地方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人感叹曾经热闹的场景如今已经消逝,而那些曾经的荣光和繁华,都随着杨贵妃的离去而消失殆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昔日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寞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由此产生的深深哀愁。通过这种对比
【解析】 “戎州”一诗,首句写花,次句说树;三、四两句,说花与树的共生。“锦树”即“锦树春”,指牡丹。此诗描写了牡丹在戎州的春天里,枝头结满花朵的景象。“高枝种万窠”,是说这些花都开在牡丹枝条的顶端,数量极多。“岁收百斛足生涯”是说一年能收获一百斛的花,足以供人生活用度。这是说牡丹种植得很多,一年中可以收到很多花,足够维持生活的需要。“八钱买得一斤重”,是说这种花很名贵,用八钱银子才能买到一斤
注释: 锦壳(jiān)中间玉一团,树高数丈实难攀。 锦壳:一种水果,外皮呈红色,内含有白色的果肉和黑色的种子 玉一团:指果实内的籽,形状像白玉 树高数丈:形容果树很高 实难攀:很难爬上去摘果子 泸戎:泸江一带的少数民族名 颗颗甜如蜜:泸戎地区种植的果树结出的果实甜美 夔梓:即夔州,今重庆一带,这里泛指四川地区 累累:形容果实多而密集 味薄酸:这里的“味薄”指的是果实的果肉味道不浓
注释:凤州在南方,南岐是其南部的山脊。大散是指横亘在大散关的险要地势。 译文:凤州往南去就是南岐,大散关横贯南北,地势更加险峻。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地理风光和历史典故的诗作。首句点明了凤州的位置,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次句则形象地描绘了大散关的地势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其险要之地。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大散关的地理位置,使人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一句则巧妙地引用了“跃马紫金河畔路”这个典故
秦淮江水波涛滚滚,蒋山青翠欲滴。 西望神州大地,草木荒凉。 江东的管仲半壁江山,却因无法挽救局势而感到无奈。 只因心中没有泪水洒在新亭,才无法改变时局
注释: 彭州又称牡丹之乡,花月之时人称小雒阳。 自笑我来逢八月,手攀枯干举清觞。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彭州的诗歌,诗人以牡丹之乡的美誉,赞美了彭州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首句“彭州又曰牡丹乡”,直接点明了彭州是一个以牡丹闻名的地方,这里用“又”字,既表明了彭州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也突出了牡丹在彭州的重要性。 颔联“花月人称小雒阳”,进一步描绘了彭州的美丽景色。这里的“花月”,指的是彭州的花和月
【注释】锦荔:荔枝。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县。鸡子:鸡蛋,比喻大的果实。金刀:利刃,指用锋利的剪刀把水果剪裁下来。从容:不慌不忙地。对客:向客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荔枝树硕果累累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首句“锦荔戎州第一奇”突出了荔枝的珍稀与美丽。次句“大如鸡子压枝垂”,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个头之大,仿佛一颗颗巨大的鸡蛋压在树枝上。第三句“金刀剪下三千颗”,以“金刀”形容剪刀的锋利
越州歌二十首 其十四 丝风毛雨共凄凉,燕子楼空恨恨长。 今日客逢新酒熟,夜来春去落花忙。 诗句释义与分析 丝风毛雨共凄凉: - “丝风”与“毛雨”: “丝风”指的是轻柔的春风,而“毛雨”则形容细如毛发的秋雨,两者结合描绘了一种既温柔又细腻的天气状况。 - 凄凉: “凄”指寒冷、悲伤,“凉”为寒冷之意,合在一起形容一种深秋时节的冷清和孤独感。 - 情感表达:
``` 北风吹我上金台 - 这句诗描述诗人被北风卷起到高处。 - “金台”通常指的是古代皇宫或帝王居住的高楼,这里象征着荣耀和高位。 忍见蛾眉堕马嵬 - “蛾眉”代指美丽的女性,“马嵬”是地名,常与杨贵妃有关。 - 这句表达了诗人不忍心看到心爱的人遭受不幸。 宴罢蟠桃王母去 - “蟠桃”是一种传说中的仙果,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仙。 - 这句描绘宴会结束,仙人离去的情景。 江南肠断贺方回
【注释】戎州(今四川宜宾):指四川。豪士:指那些有权势的人。树头树底锦堆堆:比喻树上树下,到处是鲜花簇拥着。书生:指作者自己。快意:指痛快。枉:无。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到四川戎州时所作。诗人在戎州,豪士之家热情接待他,让他饱尝了当地风味的美食;同时,他也领略到当地风土人情的美好。因此他写下了这首七绝,以表示他对这次旅行的满意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