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初日”是清代诗人郑孝胥所作《初日·三章约法未全颁》中的一句。整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某一重要时刻的心情和所处环境,展现了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具体如下: 1. 诗词原文: 三章约法未全颁,且可从容议入关。 柳下先生狂作圣,只将夜起示人间。 2. 诗句释义: - 三章约法未全颁:指某项重要的法律或规章尚未完全公布或执行。 - 且可从容议入关:暗示虽有困难,但可以保持冷静
解析 诗句逐句释义 1. 雷峰已灭藏经出:这句话描述的是雷峰塔已经消失,里面保存的佛教经卷也已经被取出。这里的“雷峰”指的是著名的佛教圣地——雷峰塔。 2. 四十年来事渺茫: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四十年历史的模糊记忆或遗忘。可能是由于战乱、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历史事件变得不为人所知。 3. 劫后遗民吾尚在:这句话意味着作者自己虽然经历了这场灾难,但依然存活下来
注释:青崖上的雨点落在山竹上,发出阵阵清香。城夜饮 年岁渐长,诗人感慨世事多,不辞辛苦,专程去拜访他。 六年的时光像梦一样过去,依然如此,但灯前酒后,又该如何面对?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与不舍。 首句“青崖雨山竹雨香”,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给人以静谧、清新的感觉;“城夜饮”则表现了友人在城市中饮酒作乐的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注释: 圣学千秋久舍藏,救时深切信奇方。 欲凭《论语》平天下,半部谁怀一日长。 译文: 圣学(孔子的学问)历经千年依然被收藏,用来救世的深刻方法令人信服。 想要用《论语》来平定天下,却不知道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表达对孔子思想的敬仰之情。他认为孔子的学问虽然历经千年,但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同时,他也认为孔子的思想对于拯救时代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注释: 九月初一日晨起,世变方兴孰了期,息肩何地事堪疑。 睡乡万户鸡声裹,却是闲吟缩手时。 赏析: 首句“世变方兴孰了期”,描绘出一种时代变迁、风云变幻的景象,诗人感叹世事无常,不知何时才能平息。 第二句“息肩何地事堪疑”,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感,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安顿身心。 第三句“睡乡万户鸡声裹”,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万家灯火,鸡鸣声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注释: 九月初一日晨起 - 动静元来贯晦明:动和静原本是贯通一切的。 - 半生待旦伴长庚:我一生等待光明的到来,像守候长庚星一样。 - 萧然抱膝灯光下:孤独地抱着膝盖坐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萧瑟。 - 渐觉人间万事轻:渐渐感觉到世上的一切都变得轻松起来。 赏析:《九月初一日晨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晨醒来后,对世界和生活的感慨和感悟。诗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通的,动与静、明与暗
【注释】 玉佩:美玉制成的佩饰。琼琚:指精美的玉佩。困马羁:使马受束,不能自由奔驰。虚:空虚,没有依靠。安:平安。孟郊:唐末著名诗人,字东野。铜斗:古代盛酒器,这里指酒杯。翻船:泛指船只。踏浪儿:在海上乘着波浪前行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自己老迈之态的诗。全诗用反衬的手法,以“逃虚入海更安之”来表现自己的“逃虚”和“安”,从而表现出一种不慕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注释】: 四月廿八日:十四日。乞假:请求休假。大连星浦:地名,今属辽宁省。 含蕊殊浓开渐淡:花蕊含苞欲放得十分鲜艳,但开放后逐渐变得暗淡。 人生花事黯何言:人生就像这花儿一样,虽然盛开时美丽绚烂,但最后凋零枯萎,有什么话可以安慰自己呢? 花前人与春俱老:在花开花谢之际,人也在一天天地衰老,仿佛春天也随着花儿的凋谢而逝去。 惘惘沾襟岂酒痕: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无奈,泪水模糊了双眼
这是一首清代诗人郑孝胥的《初日·人定从来易胜天》。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诗句释义: 1. 人定从来易胜天:人们的意志和决心往往能够战胜自然的力量,改变自然的规律。 2. 好将锦绣裹山川:意思是要用锦绣般的美丽和精致来覆盖和装饰山川大地。 3. 卖刀买犊传新法:形容放弃传统的武器,购买新的工具和技术,学习新的耕作方法。 4. 生聚何须待十年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意气当时几许狂,堪憎老境债教偿: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以及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衰老和责任感到厌恶的情绪。"意气"指的是年轻时的精神状态和勇气,"几许狂"意味着那时的放纵和不羁;"堪憎"表示厌恶或难以忍受;"老境"则指老年的状态;"债教偿"则是指必须接受因年轻时的行为所累积的后果,可能是责任或惩罚。 2. 残年况味今参透,只是生离死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