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注释: 1. 云龙蓂荚磐交欢 - 云龙(比喻)和蓂荚(一种吉祥植物的种子,形状像豆子,古代常用来预示吉祥)交织在一起,象征着和谐与欢乐。 2. 话到分歧去住难 - 当话语触及到分歧之处时,去或留都显得困难。这里可能暗示着离别的艰难或选择的困境。 3. 天入渭阳将恋恋 - 仿佛天空降临在渭河之阳,让人依依不舍
【注释】 侵阶 :淋湿台阶。 历历 :清晰。 亭亭 :高峻直立的样子。 抱病山斋 :指因有疾病而住在山中的书房。 徙倚 :徘徊不前。 不堪 :受不了。 鸿雁 :指书信,此处泛指书信。 【赏析】 此诗首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诗人通过描绘“陇上云”和“池边雨”这两样自然景物,来表现友人陈仰的清高、孤傲的性格。“侵阶”、“亭亭”二字把陇上云、池边雨写得如画般逼真,使读者仿佛看见那细密地从云中飘落的雨丝
【注释】 酒能养病怀偏拙:酒能滋养身体,但是自己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老爱看书目易昏:年老之后喜欢读书,眼睛看久了就感觉发花,看不清楚。 世事相违成寂寞: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与自己的心意背道而驰,令人感到十分寂寞和孤独。 不堪惆怅倚柴门:实在忍受不住这种寂寞感,就只好靠在柴门旁,怅望远方。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晚年生活感受的小诗。全诗共四句,前三句是说自己因为酒量不好,所以经常生病
注释:衡门:用为隐居的门户,借指隐居之地。 清虚:清虚道观,即道家修炼场所。 日午犹翻种树书:日中时还翻看种植树木的书册。 侬怀:我的心情。 葛天:古代传说中的理想状态,指没有烦恼的理想时代。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隐居衡门,与妻子一起在林下读书,享受清虚道观的生活。他们喜欢种植荷花,从夏初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日炎炎,而他们的心情却如古书中记载的葛天一样宁静安详。诗人以清虚道观为背景
第一首 石鼎何年勒篆文,烟花大半落苔痕。 草堂一入谁为主,诗句何妨改谢墩。 注释: 1. 石鼎何年勒篆文:指的是在石头上刻下了篆书文字。 2. 烟花大半落苔痕: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许多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在岁月的流转中。 3. 草堂一入谁为主:意味着进入这个草堂之后,谁是主人呢? 4. 诗句何妨改谢墩:意思是说,如果你不满意这里的诗句,完全可以自己创作新的诗句来替换它。 赏析:
【注释】 (1)昆季:兄弟。 (2)元方、季方:指东汉末年名士陈纪和陈寔,两人都是德行高洁的人。 (3)宋氏:指南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赏析】 此诗是送别陈仰坡景仁昆季之作。诗人在赞美他们的家族世德,同时又表达了对他们的期望与祝愿。 首句“少年昆季尽辉煌”,意思是说这几位年轻人个个都是出类拔萃,才学出众,前程似锦。“尽”字强调了这一点。第二句“自古元方又季方”,则进一步赞叹他们出身于名门望族
注释:横经彻夜多程石,指的是在书房中学习,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草阁从人数问奇,意味着在草屋中讨论学问,提出许多问题。满座春风来玉案,形容读书人在书房里,被春天的暖风包围,心情愉悦。一天时雨下莲池,形容雨水滋润了莲花池,使莲花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读书人的诗,通过描绘书房的学习场景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读书人的尊敬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读书人的赞美,也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雨中寓多寻山庄》 碧草侵环堵,江月醮柴门。 三咽谁家笛,孤砧何处村。 注释: 碧草:翠绿色的草丛,形容草地的颜色。 侵:侵蚀、蔓延的意思。 环堵:环绕着墙壁的围墙,此处用以形容四周被绿色包围的环境。 江月:指的是江面上的月光。 醮:古代一种仪式,用酒祭祀。 三咽:多次反复地唱或吹。 谁家:哪个人家。 孤砧:独自敲击的砧石,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处村:在村子的什么地方。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分析关键字词,理解诗句内容,最后总结意境。 本诗首联写陈仰家有赐姓“姚虞”的上舍学生,颔联写其家族世系绵长,子孙昌盛;颈联写其家族英名远扬,乡里闻名。 【答案】 君家赐姓自姚虞(陈仰:赐姓姚虞)。 上舍学生上谏书(上舍:指国子监太学) 世系绵绵昌海岱(绵绵:延绵不绝,绵延不断。海岱
【注释】陈仰坡:陈景仁,作者好友。昆季:兄弟。函丈:指书信往来。离经:脱离儒家经典。生儿:儿子。景升:指东汉初年人荀淑,字文若。信:书信。铜炉:古代炼丹炉,这里代指道家的炉鼎炼丹之事。弃物:抛弃无用之物。藜火:用藜草做的灯,古人常在夜晚读书时点它照明。传灯:佛教语,比喻传授佛法、教义。 【赏析】此诗是诗人为友人陈仰坡的侄子陈景仁写的一首赠别诗。诗人以“从游”、“离别”为题,通过送别这一生活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