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含义,评价其思想主旨、艺术手法、风格特点等。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注意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上两句“万姓瞻天仰泰阶,老人星见五云开。”写皇帝在万民的瞻仰中登上高台,象征性地宣告天下太平。“老人星”是祥瑞之象,象征国家长治久安
注释: 读史谩题 眼底权奸汉室空,伯喈文举亦才雄。 王畿庙号关何事?亦在区区论建中。 译文: 读史时却只字不提那些权奸,汉室已空,伯喈和文举也不过是才华出众的文人。王畿的庙号又有何关系呢?我们也只是为了讨论一下建文帝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的虚伪与权谋之辈的卑劣。诗人通过讽刺权奸的行为,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同时
过镇州 太行迎马郁苍苍,两岸滩声带夕阳。 霜与秋容增古淡,树因烟景恣微茫。 阅人岁月真无谓,得意江山差自强。 曾记城南旧时路,十年回首尽堪伤。 【注释】: 1. 太行山:在今河北省西部,是华北平原和山西省高原的界山; 2. 郁苍苍:形容山势高峻、雄伟。 3. 两岸滩声带夕阳:指站在山间回响着的河水拍打岸边的声音,伴随着夕阳西下的景象。 4. 霜与秋容增古淡:秋天的霜冻与景色相融合
【注释】 西湖:指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乾坤:指天地万物。 和气:和谐之气,这里指春天的温暖气息。 新词:新的诗句。 冰霜怨:冰雪的寒冷与霜花,比喻政治上的严冬。 春风满面时:形容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庚辰元日即春节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过去六年政治生涯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展望。 首句“曾记西湖酒一卮”,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曾在杭州西湖游玩的情景
探春 道边残雪护颓墙,墙外柔丝露浅黄。 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傍。 【注释】 1. 探春:即探春花。又名“山矾”。 2. 道边残雪护颓墙:指春天来了,残存的冰雪渐渐融化,露出颓败的围墙。 3. 墙外柔丝露浅黄:墙上的草本植物,如迎春花、连翘等,在春天里逐渐开放,露出了黄色的花苞。 4. 春色虽微已堪惜:尽管春天的美景还很微弱,但已经值得珍惜了。 5. 轻寒休近柳梢傍:春天虽然不冷
以下是对《井陉淮阴侯庙》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诗句原文: 饥僮羸马倦重游,万将分兵坐此筹。 灭项岂知秦尚在,夺齐便觉汉无忧。 英彭一体谁遗类,绛灌诸孙自列侯。 爱杀鹿泉泉下水,乱山百折只东流。 2. 诗词注释: - 饥僮羸马倦重游:描述了士兵们疲惫的状态,他们饥饿而疲惫,需要休息。 - 万将分兵坐此筹:士兵们讨论如何分配兵力以应对当前的军事形势。 - 灭项岂知秦尚在,夺齐便觉汉无忧
注释: 双石立路旁,显得崔嵬高耸。 曾经看见游人,在山路上往来穿行。 想起当年鼎盛时期,好山横列,楼台遍布。 赏析: 首句“路傍双石立崔嵬”,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诗人选取了路旁的两座巨石作为画面的主体,通过“双石”、“崔嵬”等词语的运用,既突出了其巍峨壮观的特点,又暗示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和传说。 第二句“曾见游人几往来”,则是对上一句的具体展开
释义: 山峦被云雾遮掩后,露出山峰,像美人的眉眼一样清晰。 想见到那浮起的山岚在人的眉宇之间,人们都明白看山时山会回归。 注释: 1. 翠霞腾晕:形容山色明丽。 2. 烟:指烟雾、雾气。 3. 云烟:云雾。 4. 酒:这里指云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观赏山水风光的诗。首句写远望所见:山顶上,紫气蒸腾,云烟缭绕,犹如仙境;再往下看,山下的景色尽收眼底,仿佛一杯美酒,让人陶醉。次联写近观所感
【注释】 晒罢空庭药果收:指太阳落山后,把院子里晒的药材收起来。 闭门无睡却梳头:指关上门窗,没有睡意,只好在镜子前梳理头发。 过门几点黄昏雨:形容雨点落在门前的情景。 分与虫声半霎秋:把雨滴分成几份,好像有蝉鸣的声音,秋天的气息也分给它们了。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小诗。诗人在庭院里收药,关上大门,没有睡意,于是在镜前梳头。门外下了几滴黄昏雨,好像雨点分成几份,有蝉鸣似的声响
解析 1. 浅酌微吟意自真,新诗改罢酒微醺。 - 关键词:浅酌、微吟、新诗、改罢、微醺 -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诗人在月光下饮酒吟诗,心情愉悦。 - 赏析:诗人通过“浅酌”和“微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一种淡雅而又深沉的情感。新诗的修改使得诗人更加放松,与朋友共享这份宁静的时光。 2. 流莺暗逐春光老,独鹤潜惊夜景分。 - 关键词:流莺、春光、独鹤、潜惊、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