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鼎位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采桑子·中秋》。 诗句释义: 1. 银河淡滟秋如水,人是今年。 - 注释:“银河”通常指的是天上的银河,古人常用来象征时间流转和世事变迁。“淡滟秋如水”形容秋天天空中银河的颜色和流动状态,给人以宁静而深沉的感觉。“人是今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一年中的新变化和成长的思考。 - 赏析:此句通过描绘银河和秋天的景象,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理解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依据题目的要求作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园居述怀”是全诗的首联,诗人以“夙昔抱奇尚”起句,表达了他早年怀抱奇志壮志,而志向寄托于园林的情怀。“雅志托园林”,表明他的志向寄托在园林之中,寄意高远。 颔联“爱此清旷地,而无俗尘侵”,描绘了作者所喜爱的园林景色
【注释】 吹台:高台,常为观景之所。树杪:树梢上。凉飔:微风。被襟:披着衣服。独倚楼:独自倚靠着栏杆。落霞:夕阳西下的云霞。犹带旧时秋:仿佛还带着过去的秋天。 【赏析】 《登吹台》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于作者任右拾遗时,他因直言进谏而触怒皇帝,被贬至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在赴任途中经过曲江时,有感而作此诗以抒怀寄意。 “树杪凉飔起,被襟独倚楼。”这两句写诗人登高远望
注释:远处的水面波平如镜,平展的树林烟雾蒙蒙。 高高的阁台上矗立着一座悬崖,坐下来听泉声从高处落下。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用“远水”、“平林”来勾勒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接着又以“高阁”、“悬崖”和“泉声落”等元素,将整个场景推向了高潮,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注释】 芳斋:指诗人的住所。荫堤柳:在堤上种柳。古寺:指诗人住处旁的寺庙。隔江村:指位于江对岸的小村庄,与诗人居处相隔数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作。首句“芳斋荫堤柳”,以芳斋为题,点明题咏对象;“堤柳”二字点出题咏地点,说明诗人居住之地有垂柳。第二句“古寺隔江村”,点明题咏地点,交代诗人居住之地是隔江之村落中的一处小寺院。第三四句是全诗主旨所在,写诗人在庭园中悠然自得地闲坐
【诗句释义】 玉蝴蝶:又名《贺新郎》,是一首词牌名。 扁鹊不传消息,三更时节,因甚南飞。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精通医术。传说他能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 三更时节: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第三更,即半夜时分。 南飞:向南飞翔,这里指燕子南归。 试上高台,一望风景凄其。 试上:尝试登上。 高台:高处的平台。 凄其:凄凉悲伤的样子。 响疏砧、渐翻河鼓,浮玉镜、斜转参旗。 响疏砧
《浣溪沙》的春意与愁绪 春天,总是带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然而在苏轼的《浣溪沙》中,春天却似乎有着另一番味道。"绿满池塘春渐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池塘边的草木葱郁,春意盎然。但诗人紧接着以"恼人天气过清明"打破了这宁静的美景,清明时节本是赏花踏青的好时机,可此时的天气却让人感到恼人,仿佛连天地间都弥漫着哀愁。 词的后半部分,"唤雨唤晴鸩不歇,无拘无束梦难凭"
注释:幽静的山谷中生长着芬芳的兰花,它的风姿宛然,如同一位佳人。我思念着那位公子,他在湘江日暮时分离去。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兰花在湘江边盛开的画面。首句“芳兰在幽谷,宛宛风前姿”,描写了兰花生长在幽静的山谷中,它的花姿优雅,如风前的倩影。次句“何处思公子,湘江日暮时”,诗人在湘江边思念那位公子,他可能在黄昏时分离开。整首诗以兰花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公子的思念之情
《陇头水歌四叠》赏析 陇头流水,歌声四起。这不仅仅是一曲简单的歌曲,它是历史的回声,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陇水流何驶,征人去何长”,冯鼎位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那流淌不息的陇水。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河流不断奔腾向前,而那些远行的人们,他们的去向却无人能知。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隐含了对人们命运无常的感叹。 “不念金闺月
《采桑子》 秋风欲染棠梨叶,碧水准池。 玉笛轻吹。 落遍中庭桂树枝。 珠帘不卷玲珑月,凉透罗衣。 天远星稀。 无奈高楼一雁飞。 注释: - 秋风吹动,想把棠梨树叶染成金黄色,仿佛是碧水映照在平静的湖面上。 - 玉笛轻轻吹奏着乐曲,声音清脆悦耳。 - 庭院里,满地落满了桂花树的落叶。 - 珠帘没有卷起,只能看到月亮挂在天空中的玲珑形状,月光透过珠帘洒下来,清凉而凉爽。 - 抬头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