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
【注释】 长林:长满林木的树林。 鸟归尽:鸟儿都飞回林中了。 露下庭草湿:露水落在庭院中的小草上,使草变得湿润。 钟磬寂无声:寺里的钟声和磬声都没有响起来。 虚窗:空无一人的窗户。 白云入:白云飘进室内。 【赏析】 《山居》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深秋之景,后两句写山居之静。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富有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句“长林鸟归尽”
注释: 菰渚:一种植物。 芳渚生夕波,寒潭映修竹。 芳渚:香洲,指长满荷花的地方。夕波:傍晚的波浪。 寒潭:冷清的水潭。映:照。修竹:高耸入云的竹子。 幽人:隐士。罢钓还:不再垂钓。 菰米饭初熟:菰米饭已经煮熟了。菰米饭:用菰叶包裹着米蒸成的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个隐居的人在月光下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享受着菰米饭的美味。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
《梁明府茅冈杂咏香茅宇》是一首由明代诗人李云龙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朝看亭上山,暮看亭上山:早晨在亭子上远眺山景,夜晚再次仰望相同的山峦。这两句通过重复“亭上山”这一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这座山的深深依恋和不舍。 - 问君心何似,白云相与闲:询问对方的心灵如何,是否如白云般自在悠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对方心态的好奇和赞赏
水西寓目同梁幼宁明府赋 赏析古人寄情山水之作 1. 藁砧原自在,不是野鸳鸯 注释:藁砧,古代指用藁草做成的砧石,常用于砍削谷物。野鸳鸯,比喻自由而不受束缚的伴侣。整句诗通过描绘藁砧与野鸳鸯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纵有忆君意,其如水一方 注释:纵有,即使有。忆君意,思念之情。水一方,指远方的人或事物。整句诗通过表达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赏析
注释:寒塘上的凉雨刚刚过去,一夜之间积水涨得很高。清晨的阳光照耀着芙蓉花,我坐在那里欣赏着灵溪上的飞瀑。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寒塘凉雨过”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清新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而“一夜新水长”则进一步描绘了水面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注释:梁明府茅冈的杂咏香茅屋,溪风生夕凉,古渡流寒玉。 时有采菱人,来唱采菱曲。 译文:梁明府茅冈的杂咏香茅屋,溪水吹拂带来凉爽,古老的渡口流淌着清澈的冷玉。 时常有采菱的人,来唱歌《采菱曲》。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夜晚溪边的景象,以及采菱人在月下劳作的情景。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诗句原文: 水西寓目同梁幼宁明府赋 柳条将荇带,隔水故相牵。 欲采芙蓉赠,仍愁不见莲。 注释解释: - 柳条将荇带:用"柳条"和"荇带"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牵连。 - 隔水故相牵:通过"隔水"来表现两人之间难以相见的相思之情。 - 欲采芙蓉赠:表达想要采摘荷花来赠送给心爱的人。 - 仍愁不见莲:担心不能见到对方,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男子对女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赠诗的回应。诗人以巧妙的手法,将赠诗中的“同梁幼宁明府赋”与自己的“水西寓目”相对应,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赠诗的理解。 首句“含笑掩罗襦”,诗人用“含笑”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赠诗中的情景,即诗人面对友人的赠诗时,脸上露出了微笑。然后,诗人用“掩罗襦”一词,巧妙地将赠诗中的“罗襦”与自己的“水西寓目”相对应,表达了自己对友人赠诗的理解。 第二句“佯羞入深竹”
梁明府茅冈杂咏香茅宇篱落紫烟明,东风动新绿。 不用费机心,今年春雨足。 注释:篱笆上的紫色烟雾显得格外明亮,温暖的东风吹动着新生的嫩绿叶子。这不需要用心去算计,今年的春雨足够多了。 赏析:此诗是赞美春天的美景之作。首联写景,篱笆上的紫色烟雾显得格外明亮,温暖的东风使嫩叶泛出了生机。颔联以“费机心”三字,点出诗人对于自然的喜爱和亲近之情,表明他并不需要刻意地去算计或策划,因为自然的美好已经足够了
【注释】 山居:隐居。花冥冥:花朵盛开,香气四溢。鸟啼不知处:鸟儿啼叫着不知飞到哪里去了。石上泉:指山上的清泉,在石缝中涌出。岩前雨:指山上的细雨,从岩石缝隙中飘落下来。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居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诗。诗人以“山居”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首句写洞口花香浓郁,令人陶醉。次句写鸟儿不知飞向何处,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第三句写风吹动泉水,使清泉散作岩石前的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