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
【注释】 对岸:指积水潭的对岸,即樊茗楼所居之地。乔林:指乔木。付爨烟:炊烟。变稻田:变作稻田,指荒废。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崇祯十七年(1644)游积水潭时所作。首句写积水潭对岸的景象。次句说荷花愈少愈堪怜,暗含诗人对于国家兴亡的感慨。第三句说明荷花虽少,但并不是由于沧海桑田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表达了一种惋惜之情。末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这种情感,指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西涯地区的变化和荒芜
金陵杂诗十六首选八 其一 兵力无如刘宋强,励精政事数萧梁。何因不享百年祚,酖毒山川是建康。 注释:刘宋时期的军队实力非常强大,而萧梁时期的治理也颇有成效。然而,为什么它们都无法享受到长久的繁荣呢?原因在于这些朝代都受到了山川的影响和毒害。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思考。他认为刘宋时期的军队实力雄厚,但最终未能长久繁荣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内部腐败或外部压力。而萧梁时期虽然政治清明
“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 通过这四句诗,诗人张之洞展现了他对地方政治与教育的重视。他赞扬了当地官员的治理能力,并强调了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性。接下来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民言吴守治无双” - 民言代表民意:这里的“民言”指的是普通百姓的言论和意见,表明政府治理得当,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可。 - 吴守指吴地治理者:吴守是指管理或治理吴地的官员,这里特指吴地的地方官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句曲阳明洞:句曲阳明洞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位于句曲山之中,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 - 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指的是修炼成仙的人,通常与长生不老或超然世俗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 馆坛残刻:馆坛可能指的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的地方,这里残留的刻画可能记录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神话传说。 - 渺荒烟:渺荒烟形容景象的广阔和模糊
【注释】 ①栖霞访古:指到栖霞寺去访求古代的遗迹。 ②板桥水:指板桥瀑布,在江苏常熟西南。《太平寰宇记》引《吴录》:“晋王导与王敦同登虎丘山,王敦欲邀导饮于岩下,导辞曰:‘昔人有登山临水以流连光景者,今吾何心独往?’乃止。”后人因以“王导”代称名士。 ③摄山:山名,在江苏扬州西北。 ④专玩:独自游玩。这里指独自欣赏板桥的山水风光。 ⑤让与贫僧:让给我吧,穷和尚。 ⑥住摄山:住在摄山。 【赏析】
过芜湖吊袁沤簃四首选三 其一 七国连兵共叩关,知君却敌补青天。 千秋人痛晁家令,曾为君王策万全。 诗句注释与赏析 - 七国连兵共叩关:描述了战国时期,七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局面。这里的“叩关”意味着各国共同发起攻击,威胁到秦国的边境安全。 - 知君却敌补青天:表达了对袁先生(袁沤簃)的赞美,认为他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利益和天空的清朗做出了重要贡献。 - 千秋人痛晁家令
诗句释义与译文如下: - 诗句:救时黄老愧纯王,款敌和亲计不臧。 - 注释:救时黄老——在政治或治理中采取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政策;纯王——指汉武帝刘彻,他被认为是一位有德性的君主;款敌和亲——指的是以和亲的方式对待敌人。 - 赏析:《汉文帝》这首诗表达了对汉朝初期政治策略的反思,特别是对于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决策的批评。诗中通过对比汉武帝的政策,反映了诗人对于治国理念的理解和批判。 - 诗句
【注释】 1. 白乐天:指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提倡诗歌应贴近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2. 以心感人: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人心。 3. 人归乐府句:即《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 诚感人心心乃归:真诚地感动了别人,别人的心才会回到你这里。这里的“诚感”是指白居易的诗歌真实感人。 5. 君民末世:指君主和百姓处于动乱的时代。
诗句:鸡鸣寺改半山颓,永济荒凉灵谷灰。 译文:鸡鸣寺的半山已经颓废不堪了,永济县变得荒凉无比,只剩下灵谷变成了灰烬。 赏析:此诗描述了南京鸡鸣寺和灵谷寺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古迹的惋惜之情。同时,“清凉名实好”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清凉之地的向往,“赞幽耽僻有谁来”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东方朔的《上林苑与主人翁,正谏难言谲谏从。不到韩公忧鬼怪,谁知曼倩果犹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意的古诗。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上林苑与主人翁”: - “上林苑”指的是汉代皇帝的御花园,也是汉武皇帝刘彻的游乐场所。 - “主人翁”在这里指的是汉武帝。 - 整句表达了汉武帝作为上林苑的主人,他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2. “正谏难言谲谏从”: - “正谏”是指正直的劝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