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表达,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怀旧与哀愁的场景之中。诗人徐凝巧妙地运用典故和形象的语言,不仅刻画了女子的美丽与情感的脆弱,也表达了对扬州这座城市以及那段特殊岁月的深切缅怀。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
【注释】 1.和:应和。 2.嵩阳客:即“嵩山仙人”。 3.月夜忆上清人:即“月夜忆嵩山仙人”,意指在月光下思念嵩山的仙人。 4.三十六峰:即“三十六峰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道教名山之一。 5.玉清宫:又称“玉清坛”、“玉清坛观”,为道教中重要的宫观之一。 6.瑶池: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多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 独守嵩山之夜晚思念嵩阳仙者,月光照耀三十六座山峰。 瑶池之月胜于嵩山之月
【注释】 嘉兴:今属浙江。 寒食:节俗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三天。 郭里:城外。 落日:太阳快要落山时。 家家:每家每户。 拜扫回:指扫墓祭祖后回家。 县前:县城前面。 苏小小:唐代歌女,善琵琶,以色艺著名。 纸钱:古代祭祀死者用的冥币。 【赏析】 《嘉兴寒食》是一首描写清明节风俗的诗歌。全诗四句。首句写寒食节时,嘉兴城里城外到处都在扫墓祭祀。次句写人们扫墓祭祀后都要回家
徐凝的《杭州祝涛头二首》是一首描绘杭州西湖美景和涛头山壮景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倒打钱塘郭:描述的是杭州钱塘江口的景象,钱塘江口的景色非常壮观,诗人用“倒打”二字来形容其气势磅礴。 - 长驱白浪花:描写了钱塘江上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的情景,表达了江水的奔腾不息。 - 吞吴休得也:吴指的是吴国,春秋时期的强国,这里用来形容杭州地势险要,有吞并吴国的气势。 - 输却五千家
【注释】 问渔叟:向渔夫询问。 生事:人生的事情。 同漂梗:漂浮的树枝和草梗。 机心:机敏之心。 野船:渔船。 如何:怎么样。 临逝水:即将沉没入水中。 白发未忘筌(quán):白发未忘鱼筌,比喻不忘本。 【赏析】 《问渔叟》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渔翁为对象,写其对世事的淡泊与从容、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句“生事同漂梗”
注释: 在八月十五的夜晚,寒风瑟瑟吹动着细雨,声音细小到几乎听不见。那如练如霜般的细雨,飘洒在何处?只见吴国的青山和越国的水乡之间,万重云层叠起。 赏析: “八月望夕雨”是首句,交代了时间与天气状况,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今年八月十五夜”,直接点明时间,同时暗示了中秋佳节的氛围。“寒雨萧萧不可闻”,通过描写雨声,营造了一种寂静、凄凉的节日气氛。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能力。赏析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 首句“不挂丝纩衣”是说寒岩的山民不穿丝绵衣服,这是写他们的生活习俗;“归向寒岩栖”说明寒岩的山民在寒冷的冬天仍然选择住在岩石上;第二句“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写寒岩的山民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又从石桥上经过。这两句写出了寒岩山民生活的艰辛。第三句“岩高雪满地,路险水横流”
徐凝的《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庙》是唐朝一首著名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忧虑。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传闻废淫祀:据说有人废除了淫祀。 - 万里静山陂:在万里之外,山陂也恢复了宁静。 - 欲慰灵均恨:诗人试图通过祭祀来安慰那些因政治腐败而感到愤怒的人。 - 先烧靳尚祠:在祭祀之前,首先烧毁了靳尚的祠堂。 徐凝的《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庙》不仅是一首诗
诗句原文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译文注释 我不说那已经没有沙子的堤坝,仍然欺骗着那看似坚固的岩石栈道。 请告诉我那些飞雪,不要靠近那青山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杭州西湖的自然美景,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首句“不道沙堤尽”,表达了一种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与不舍之情;而“犹欺石栈顽”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坚韧与不屈的认识。诗中还包含了诗人对飞雪的劝诫
【注释】 1. 云封庵:山名。在浙江绍兴县西南。 2. 登岩:登上山崖。 3. 隐见:隐约可看到。 4. 浙江:浙江省的简称。 5. 涛:波浪。 6. 一尺东沟水:指绍兴市东江口的一条河流。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攀登云封庵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登岩背山河"描绘了作者攀登高高的山峰,俯瞰大河和山峦的景象。第二句"立石秋风里"则表现了作者站在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