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
诗句:“洞口绕流水,洞中罨白云。” 译文:洞口环绕着清澈的流水,洞内仿佛是一幅洁白的云彩覆盖的画卷。 注释:- 石公山: 指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境内的一座著名山峰。 - 蟠龙洞: 位于石公山的一个著名景点,以其奇特的洞穴景观吸引众多游客。 - 洞口绕流水: 形容洞口处有流水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洞中罨白云: 形容洞内有云雾缭绕,如同一幅白色的云彩画作一般。 - 那知蟠此者
【注释】 石公山:即石门山,在江西大余县西北。杂咏七首:这是作者在石门山上的一组诗作,共七首,每首一韵。一线天:石门山的绝壁之间有一线可通行的地方。岚霭(yǎn ài)聚:云雾缭绕。藤萝:缠绕于岩石上的青蔓。缒饮猿:用藤萝做成的绳索吊着饮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石门山的奇险风光。 开头四句写峰顶之景。“峰颠岚霭聚”,意思是说山峰的最高点上,云雾和雾气聚集在一起。这两句是写山高云多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潜通上穴天,迤逦出烟雾”意思是:小龙洞在山腹中隐秘地通往天空之上,从山腰到山顶蜿蜒曲折,弥漫着云雾缭绕的景象。此联以景写情,描绘了小龙洞的神奇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小龙洞的赞美之情。 “慎勿撼洞门,恐遭伏龙怒”意思是:千万不要惊动洞口,恐怕惹怒那伏卧的龙
【注释】石公山:即石门山,在湖南省零陵县东。归云洞:山中一个洞口,洞内常年云雾缭绕。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游览石门山时写的一首七绝。诗中描写了山上的石洞和云雾,以及洞内的常来常往的鹤。 “谁运山中石,架空作此宇。”这两句诗是说是谁把这座山中的石头搬空了呢?原来这里有一个高高的岩石,好像架在空中一样。 “惟应鹤上人,常逐云来去。”这两句诗是说只有那个名叫鹤上人的道士才经常在这里来去
【注释】 荷:承担。锄头,农具。篱外:院墙外。款冬:即款冬花,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的种子,可入药,其子可入药。 赏析: 石公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因山上有古迹石公庵而得名。石公庵为一古亭,相传为唐代诗人王维所建。石公山是江南名胜,历来游人不绝。历代文人多有题咏石公山之诗。此诗乃其一。 首句写石公山环境清幽。石公山虽属吴地,但山中林木葱郁,溪流潺潺,鸟鸣虫唱,一派田园风光,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注释】 孱颜欲干霄,𪕌鼠腾莫及。孱颜: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干霄:直插云霄。𪕌:同“鹳”,鸟名。腾莫及:指鹳不能飞到高处去。 夕阳枫桕明,还疑云五色。夕阳:指傍晚落日的余晖。枫桕:一种树叶可做染料的落叶乔木。五色:指云霞五彩缤纷。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石公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人通过对石公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宏伟气势
注释:阴暗浓密覆盖了数里,春天的鸟儿在远近各处鸣叫。雨后园头忙碌不停,编织篱笆保护新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前两句描绘了阴沉浓密的景色,以及春天的鸟儿在园头啼叫声。后两句则描述了园头的忙碌景象和编篱护笋的行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句: 野泉脂粉香,传是吴娃浴。 译文: 野泉散发着脂粉般的香气,据说这香气来自于吴地的佳人沐浴。 注释: 1. “野泉”:指的是山间的泉水。2. “脂粉香”:形容水的气味像女子的脂粉一样香。3. “吴娃”:泛指美女。4. “浴”:此处指洗浴。5. “至今苇花中”:至今,表示从过去到现在。6. “鸳央每双宿”:鸳鸯经常成对地栖息。7. “苇花”:苇叶上的白色絮状物。8. “鸳央”,即鸳鸯
【注释】《庄子·外物》载:神龙见,其大不知其几千里,在昆仑山。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昔武皇东征,沿海而南。” 【赏析】首联写卧龙石的神奇与神秘。“懒为霖”,意谓神龙不常出而作雨。神龙是龙的一种,它不常出来降雨,所以人们把它比作卧龙。“高卧荒榛里”句意谓神龙高卧于荒山野林之中,不轻易露面;“蜥蜴竟何知”句言蜥蜴无知,不知道这是神龙。 颔联承上启下。“竟何知”即“岂不知”。“成团戏潭水”
诗句原文 几折上层岩,扪萝常满把。 露浓岚径深,惟见采苓者。 注释解释 - 几折:形容岩石层很多且陡峭。 - 上层岩:指山中较高的岩石层。 - 扪萝:用手抓住藤蔓。 - 满把:表示数量较多,常用来形容抓握或握住的程度。 - 露浓:描述露水很浓重。 - 岚径深:形容山路被雾气笼罩,显得幽深。 - 采苓者:指的是采药的人或隐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景色的幽静和神秘。诗人通过对山岩、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