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
注释: 乙未夏五月初三日夜梦侍朝因追想平日所见成绝句三十八首 其三十一 斲(zuò)就穹碑著孝思,坤灵兆瑞献神龟。 非铜非石天然态,宛似呈书出洛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梦中追忆往日所见,创作而成。诗人以梦境为背景,通过对穹碑、坤灵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孝道的崇敬和对神灵的敬仰之情。诗句中“坤灵兆瑞献神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神灵降临人间的景象,展现了人们对于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
【释义】 吕梁山上岩石峥嵘,山石矗立像利矛戈刀。 窄窄的河道狂涛冲击,仿佛要撼动大地浮出水面。 禹王疏浚河川凿石为路,留下千古神迹至今流传。 河水万年不息东流不息,与它相伴的还有那山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通过吕梁山上的奇观,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崭崭乱石矗戈矛”一句,描绘了吕梁山上奇峰耸立、石质坚硬、形态各异的景象。这些岩石犹如利刃一般挺立在天地之间
【注释】 乙未: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五月初三夜:指五月初五端午。梦侍朝:梦见自己侍奉皇帝。因追想:追忆往事。平日所见:平时所看见的事物。成绝句:写成诗。三十八首:即《端午》诗三十首,共三十八首。频年:连年。大官羊:指朝廷的大官和羊。珍品:珍贵的物品。黄封:帝王的玉玺。次尝:多次尝味。覆育:恩惠。同天地广:如同天地一样广大。铭心刻骨:永远铭记在心中、雕刻在骨头里。誓难忘
【注释】:乙未年夏五月初三日夜梦中侍奉皇帝,追忆往日见到的景象而写成绝句三十八首。其中第三十四首 德香发闻感动皇天,二气和谐涌出甘泉。 满壶美酒接受赐饮,涓滴入口可延年。 【赏析】:此诗为丙寅(元统元年)作。诗人在梦中追忆往日所见之景,以“德馨发闻”起头,用典自比,抒发自己对朝政的忠心和美好愿望。颔联“二气冲和”,指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和,象征国泰民安。颈联写自己受恩深重,感戴皇帝的恩泽
注释:乙未年夏季的五月初三日夜,梦见侍奉朝政。因为追想平日所见而作成绝句三十八首中的第三十三首。当时玉帝的玉烛自己调和,山川岳岭呈现吉祥的景象;刚刚看到驺虞仪(指皇帝)在殿阶上行礼,又看到各郡郡守献贡嘉禾。 赏析:此诗为诗人梦中所感。诗的前两句写梦中所见景象,“时清玉烛自调和”一句是说梦中玉皇大帝调治天下、使万物和谐。“川岳呈祥瑞应多”一句是说山岳之间出现了很多吉祥的征兆。后两句写梦醒之后所想
象笏罗袍间绣衣,斓斑五采绚朝晖。 退朝擎出人皆羡,知是金门拜赐归。 注释:象笏(xiàng hù):象牙制成的手板,用来记事或持物。罗袍:用丝绸等做成的袍子。斓斑:指五彩斑斓。绚(xuàn):光彩鲜明。金门:古代皇宫大门的美称。拜:进献。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梦中见到的景象:他穿着华丽的衣裳,腰间别着象笏(象牙的手板),身上披着锦绣的袍子;他的衣饰上绣着五彩斑斓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暮春时节的孤独与感慨,以及春日美景与岁月流逝带来的对比感受。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暮春 诗句释义: “暮春”指的是春天将尽的时候,通常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四、五月份。这个时期自然界的变化最为明显,花草树木都显得格外生机盎然,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即将结束或告别的氛围。 孤馆凄凉客思淹 注释: 这句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在孤寂的客栈中感受到深深的孤寂和寂寞。这种情感是由于远离家乡
诗句原文: 闲向庭阶步绿苔,侧身南望独徘徊。 遥知风雨重阳节,三径荒凉菊自开。 注释与赏析: - 注释 1. 闲向庭阶步绿苔:在庭院的小路上漫步,脚下的青苔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2. 侧身南望独徘徊:身体倾斜,目光投向南方,独自徘徊,似乎在沉思或欣赏远方的风景。 3. 遥知风雨重阳节:通过想象远处传来的风雨声,可以预感到重阳节即将来临。 4. 三径荒凉菊自开:即使庭院中的道路因为荒芜而显得空旷
春晓 闻说山花烂熳开,春光欺我暗相催。 谁知寂寞伤情处,斜月穿窗梦觉来。 注释与赏析: 诗句释义: 1. 闻说山花烂熳开,春光欺我暗相催。 - 闻说:听说。 - 山花烂熳开:形容花朵盛开的景象。 - 春光欺我暗相催:春天的阳光似乎在暗中催促着我。 2. 谁知寂寞伤情处,斜月穿窗梦觉来。 - 谁知:谁知道。 - 寂寞伤情处:孤独伤心的所在。 - 斜月穿窗梦觉来:月光斜照进窗户,我在梦中醒来。
释义: 勉子:劝诫孩子。男儿立志要轩昂,莫共闾阎较短长。未必儒冠能见误,灯窗努力继书芳。 注释: - 男儿立志要轩昂:意指男儿应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 莫共闾阎较短长:不要因为与邻里的比较而感到自卑或者自大。 - 未必儒冠能见误:虽然拥有儒学的学问(儒冠)可能带来误解或错误(误)。 - 灯窗努力继书芳:在灯火通明的书房里努力学习,希望继承和发扬读书人的美好品德或才华。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