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深深的友谊。下面是逐句解释: 丛条润泽无嗔胆 - 丛条:指茂密的树木。 - 润泽:形容树木繁密且茂盛,水分充足。 - 无嗔胆:表示树木茂盛到连树木都感到羞愧或生气,用在这里形容景色之壮观和美丽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芳杜将迎失厚颜 - 芳杜:指美丽的杜若(一种香草)。 - 杜若是一种香料植物,其香气四溢,常用于古代的祭祀仪式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答张大夫友兄 - 尘土无人慰病怀:没有人来慰藉我的疾病和痛苦。 - 篇章一见觉心开:读你的文章后,我的内心得到了安慰和启迪。 - 风高昨夜冥鸿去:夜深人静时,一只归雁在高空中飞去。 - 水涩何时画鹢来:不知何时能见到那乘船而来的画鹢。 - 天上旧传公子贵:以前听说你出身高贵。 - 江东还见步兵才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答蜀公奉酬 逍遥今是地行仙,无事全胜药驻颜。 早岁风流都翰苑,他时文字出名山。 修竿养竹千馀亩,小屋诛茅八九间。 颍水可怜归未得,不如云鹤会飞还。 译文注释 - 逍遥今是地行仙,无事全胜药驻颜:形容自己现在如同地行仙人一般自由自在,没有烦恼也能保持青春不老。 - 早岁风流都翰苑,他时文字出名山:年轻时的才华和风采在翰林院(古代文人学士聚集之地)中无人能及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名句默写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
注释 1. 彭城事事似南都: - 彭城:古代地名,此处指代某地区。 - 南都:古时南京的别称,这里用来形容其他地方的繁荣景象。 - 事事似南都:形容当地的一切都像南京一样繁华兴旺。 2. 吏治甚惭前有召: - 吏治:地方官员治理国家的方式和效果。 - 前有召:之前有官员来过此地,可能是指前任官员或上级官员。 - 惭:感到惭愧。 - 吏治甚惭前有召:因为之前有过官员治理得当的例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多练习。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注解与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和蜀公家居”意思是:同四川大官一起在家里居住。“平湖三月水犹寒,霜鉴冰壶照玉颜。”意思是:春日里平湖上三月的水还是寒冷的,像冰一样清澈的水照着美丽的容颜。“柳暗何如江上路,云深不碍海中山”意思是:杨柳阴沉沉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部分的内容然后概括出答案。本诗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君在京城,作者思念他;第五、六句为第二层:写君在京,作者思念他;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作者思念他。 “天寒不归汝安否?日暮有怀如此何”,这两句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问候。“寒”指天气寒冷,“不归”即不回家的意思,“汝”指你,“安否”即平安与否
西湖 篇章芜漫不中看,误得先生一解颜。 明月何为投暗室,阳春不意在穷山。 平时借以齿牙论,今日见之眉睫间。 自笑鸤鸠为计拙,谁知鸿雁及时还。 注释: 1. 篇章芜漫不中看:形容文字杂乱无章,无法阅读。 2. 误得先生一解颜:指误得先生一笑。解颜,即开颜,表示脸上露出笑容。 3. 明月何为投暗室:意思是说,为何将月亮投向了黑暗的屋子?比喻某种事物或现象被误解或隐藏。 4. 阳春不意在穷山
雁池 雁池是池水,人言雁池。 雁池在何处?池边兀坐久忘归。 注释:雁池,即池水,因为雁池的传说而得名。 译文:雁池是池水,人们说这就是雁池。那么,雁池究竟在哪里呢?我坐在池边久久地忘记了回家。 赏析:这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雁池是池水,人言雁池”,直接点明了雁池是池水的别称,为后文的描绘做铺垫。第二句“雁池在何处?池边兀坐久忘归”,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雁池的具体位置感到疑惑
【注释】 内乡:县名。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有内乡县,古称淅川县,位于南阳市西南部。 山谷生云作风雨:山谷中生出云雾,仿佛是下雨的风雨。 楼台映日贴烟霞:高楼的楼台映衬着太阳的光芒,好像烟雾和彩霞一样。 危峰熊耳倍千丈:山峰耸立如同熊耳朵,高达千丈。 废堞虎遥今数家:废弃的城墙上,有虎在远远地行走的景象,现在只有几户人家居住。 野外小桥丹作水:野外的小桥被染成了红色,仿佛是红色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