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
【注释】 论灶鸡形:指灶鸡的外形。灶鸡,即家鸡。 头尖项细肚皮拖:形容灶鸡的脑袋、颈部、肚子等部位的形状和大小。 白翅生来满背铺:形容灶鸡的翅膀的颜色和形状。 腿脚不长身懒拥:形容灶鸡的腿脚短小,身体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当头金线叫喽啰:形容灶鸡头上有一道亮丽的金色条纹,叫声像是“喽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灶鸡外形特征的诗。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灶鸡的脑袋、颈部
蝼蝈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昆虫,它的体型和形态都很有趣。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一句:“蝼蝈之形最难相。”这里,作者通过“最”字强调了蝼蝈的形态特征难以辨认或描述。 我们看到第二句:“牙长腿短头尖亮。”这句诗描述了蝼蝈的外貌特征。其中,“牙长”指的是蝼蝈的牙齿很长;“腿短”则意味着蝼蝈的腿部相对较短;“头尖亮”则是形容蝼蝈头部尖锐且光亮。这些外貌特征使得蝼蝈在众多昆虫中显得格外独特。 第三句
诗句释义: 1. 论蜘蛛形:讨论蜘蛛的形态。 2. 身材局促似蜘蛛:描述蜘蛛的身体小巧,形状像蜘蛛。 3. 且喜牙长六足铺:喜欢蜘蛛的长牙齿和六只脚。 4. 羽翼不长肩盖尽:虽然蜘蛛没有翅膀,但覆盖了全身。 5. 等闲觅得夜明珠:容易找到珍贵的夜明珠。 译文: 我赞美蜘蛛的形状,它的身形紧凑如蜘蛛。 它拥有长长的牙齿和六只腿,非常可爱。 虽然它没有翅膀,但它的身体覆盖了全身。
【注释】 1. 螳螂形:比喻人的身材短小。 2. 身狭牙尖大肚皮:形容其身材矮小,但牙齿锋利,肚子却很大。 3. 脚前乔立仰头窥:指其站立姿态高傲,仰首观望。 4. 此蛩(qióng)不问青黄色:此句意为蟋蟀无论青虫还是黄虫,最终都会在深秋时节斗败。 【赏析】 这首诗以“螳螂”为题,借螳螂之形,讽刺那些身材虽小但却自视过高、自以为是的人。全诗通过描写螳螂的外形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大
注释: - 论蚱蜢形:指的是形容蚱蜢的形状。 - 头大肩尖腿脚长:描述的是蚱蜢头部大,肩膀尖,腿脚长。 - 秀钉模样最难当:形容蚱蜢的样子很难看。 - 侧生身分高而厚:指蚱蜢的身体侧着生长,显得高大而厚重。 - 斗到秋深赢满场:形容蚱蜢在秋天的时候会争斗直到胜利为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蚱蜢的各种特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生物形态的独特观察和深刻理解。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注释】 斗法:斗争。 荡胲无后芡:比喻不经过战斗,就能得到胜利。 不食:不吃。又延笼:又受到束缚。 啮牙并炼齿:比喻用强硬的手段来对付别人。 终须:最终。落下锋:比喻取得胜利。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以“斗法”为喻,批评了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胜利的人。 首二句说:斗争的八条规则中,其中五条是不需要斗争的。这里指的是“不斗”的五条“斗法”。 三、四句说
注释: 在城中就能欣赏到如此美景,无需远寻幽静之处。 松树的影子映衬在坛上,竹色笼罩着一帘秋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野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一个幽深的山中世界。首句“城中得此观,不用远寻幽”便道出了主题。它表明,即使身处繁华的城市之中,也能欣赏到如此美景,无需远寻幽静之处。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 “松影半坛月
竹 松林半掩的坛场,沐浴着斑驳的阳光; 竹林一列的门槛,传来了凄厉的秋声。 每遇鹤群飞过时,仿佛有仙气缭绕。 注释: 1. 竹阴:指竹林遮挡下形成的阴凉之地,也指竹林中的景象。 2. 松阴半坛日:松树林荫半遮着坛场(即祭祀场所),阳光斜射下来。 3. 竹声一槛秋:竹林中响起的声音仿佛是门上的栏杆发出的秋天的声音。 4. 每番看:每一次看见。 5. 疑似:好像。 6. 仙游:神仙般的漫游。 赏析
【注释】 紫黑苍黄肉:指猪、羊肉。 黑青:指猪、羊肉。 青白胜鹅梨:指猪、羊肉比鹅梨好。 黑青肉亦白:猪、羊肉也有白色的部分。 淡黄白亦宜:淡黄色的肉也很好。 【赏析】 《论肉》是元代刘敏中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以“论肉”为题,从不同的角度对猪肉进行了赞美和评论。 首句“紫黑苍黄肉”,描绘了猪肉的不同颜色,有紫色、黑色、黄色等。 次句“青白胜鹅梨”,突出了猪肉的颜色比鹅梨还要鲜艳。
注释: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来抒发诗人对某种现象的不满之情。全诗通过描写肉的色泽、形状等特征,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厌恶和反感。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肉的各种特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某些现象的不满和愤慨。肉色不纯正,腰上多红铃,这些特征使得肉看起来不自然,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而月头红白间,更是强调了这种不自然的特征。最后两句更是直接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厌恶和反感,认为它无法带来胜利。整体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