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诗句原文: 要得联芳继祖灯,直须发愤效卢能。 三更月下传衣钵,惊动黄梅七百僧。 注释解释: - “要得联芳继祖灯”:意味着想要继承祖先的光荣传统,如同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 “直须发愤效卢能”:表示需要下定决心,努力效仿卢能的精神和成就,展现出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 “三更月下传衣钵”:描述了一个在深夜,月光照耀下的情境中传授武艺或技艺的过程,象征着传承与学习的重要性。 -
【注释】 三教:儒、释、道。一即三,三即一,者一个,赞不及:指三者是统一的,不能以偏概全。天人群生类: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和人类。皆承此恩力:都是这个恩力的受惠者。 【赏析】 这是一篇颂扬佛教的诗,作者用“一”字来概括儒家、道家和佛家,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自己又是这个整体的受益者。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指出了儒、释、道三教的统一性。他认为,无论是儒家的道德修养、道家的自然哲学
【注释】 1. 化佛:指佛教中的“化佛”,即化身佛陀。 2. 五脏先被人偷了:指佛教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被偷走,无法显现。 3. 古佛行藏识者稀:指古代的佛陀行藏很少为人所知,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佛陀的真实面貌。 4. 为人一著太孤危:指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过于突出,就会感到孤单和危险。 5. 蓦然撞著白拈贼:意指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盗贼,形容事情的发生让人措手不及。 6.
【解析】 这是一首咏题中峰方丈之作,诗人以松竹、石根、道林翁为关键词。诗的前两句写松树竹林挺拔耸立在中峰之巅,八面玲珑空灵开阔的山景尽收眼底。后两句写诗人沿着石根寻找马迹,却没有找到马迹,而见到了隐士道林翁。全诗以松竹、石根、道林翁为关键词。首句“森森松竹耸中峰”点出题意,写中峰之顶松竹茂密;次句“八面玲珑眼界空”写视野之阔远,突出山峰的雄伟高大。三、四两句写诗人沿着石根寻找马迹,却没有找到
注释: 木鱼 敲打空处发出声音,人们都能听到。 听听之时不是声,是听其意。 海藏龙宫留不住,却来个里现全身。 译文: 敲击空旷的地方会发出响声,人们都能听到。 听的时候并不是在听这个响声,而是在听其中的含义。 海中的宫殿无法留住龙的躯体,只能让它现身。 赏析: 这首诗以木鱼为引子,通过描绘木鱼的声音、听者的反应和龙的出现,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敲空作响人皆听”
【注释】 干帘席:干草编织的帘子,比喻贫寒。 卷起帘来见天下:指在帘子后面看天下。 承天:即承天寺,今属江苏南京市。 再堤撕:指重新修补河堤。 无缝罅:没有缝隙。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全诗写诗人重游承天寺时,面对壮丽河山,抚今追昔,感慨系之,不禁泪如雨下。 首句“卷起帘来见天下”,用干草编成的帘子象征贫民,说他们把帘子卷起来才能看见天下,可见其贫穷。第二句说千古丛林作话把
注释: 惺惺石上坐频呼,绝后依前又再苏。——在石头上坐着不停地呼唤,这是最后一次苏醒了。 自古自今无变异,直教觑着眼睛枯。——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直到最后眼睛都看破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石头的诗,通过石头的形象来表达人生的哲理。首先,“惺惺石上坐频呼”,诗人坐在石头上不停地呼唤,这象征着他对于生命的执着和坚持。其次,“绝后依前又再苏”,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
【注释】 上伯:即伯上,古地名。井亭:水井旁的亭子,此处指曹源(在今山东曹县)的水井。 【赏析】 此诗以咏史抒怀为题。首二句说,曹源之水虽小,但能润泽人间,造福于民,可谓“一滴水”,而它又散作“瑞”气,普降人间,可见其德泽广大,惠泽流深。第三、四句说,浩浩宇宙,何止千万个曹源之水?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有益于人,造福于民者呢?作者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
佛祖权衡,人天眼目。 瞻之仰之,鼎分三足。 休言六耳不同谋,断弦须是鸾胶续。
禅不参,道不学,个样村僧唱喏也。 错错,一段风光无处著。